洪水橋換地模式引起關注,立法會討論該發展區實施安排,遭議員質疑商業地換地門檻過高,將中小型發展商拒諸門外。發展局解釋,做法為配合洪水橋定位為區域經濟樞紐。
提供6.1萬伙供應的洪水橋發展區,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模式」,容許私人「原址換地」參與發展,但規定劃為商業或商住地的業主,須按照規劃用途面積申請換地,而非沿用新界東北的4.3萬平方呎土地業權的門檻。
田北辰:只限大型發展商參與
昨日立法會討論洪水橋發展時,新界西議員田北辰認為,政府改變換地準則,會導致全港只得1至2間大型發展商能參與,將中小型發展商拒諸門外,質疑換地規模要多大才符合政府發展高端商業的標準。而經民聯議員盧偉國則指,若換地的「劃界」太大,將幾乎全部地都要收地,認為政府須平衡區內私人業權權益。
至於民主黨議員林卓廷則指,反對容許私人原址換地,認為應全面收地,不可以容許發展商長期囤地,做法對當地居民不公道。
分區計劃大綱圖 下周二討論
不過,發展局副局長廖振新指,商業地無具體換地門檻的數據,因最主要是按照分區大綱圖內每幅商業地規模去考慮。而發展局副秘書長何珮玲解釋,洪水橋規劃背後理念是區域經濟樞紐,並與新界東北定位不同,不過日後亦會考慮換地的多樣化安排。
另一邊廂,城規會將於下周二(30日)討論洪水橋發展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並聽取申述意見。對於地產建設商會等建議進一步提高地積比率,規劃署指,有關建議無就增加地積比率提供技術評估,故此未有接納有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