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於去年11月突擊加辣,以打擊投資者入市後,連辣稅的交投一度急跌逾4成,惟及後因應投資者消化辣稅的影響,連番入市打破悶局,條例實施至今已超過1年,可見交投量已按月穩步提升,單計涉及住宅的從價印花稅,於上月升至916宗,貼近去年中的水平,而上月錄得的稅款已逼近10億元,創過去1年新高;業內人士預料,有關宗數及款項升勢將會持續。
政府去年加辣打擊投資者入市,本港住宅成交市場即受到影響,涉及從價印花稅的成交即時急跌,並於今年1月反映,由2016年12月的2358宗,跌至今年1月的376宗,按月大跌近85%,由此可見辣招的威力。
惟投資者即時見招拆招,以借首置客人頭等「一約多伙」的方法入市,以抵銷辣招的威力,導致成交量按月穩步提升,即使及後政府再度加辣堵塞一約多伙的漏洞,惟亦難阻辣稅交投量上升,至近月更連升4個月,至上月升至916宗,貼近去年中的水平。
而涉及的稅款亦隨之上升,由去年12月最低僅錄3.68億元,按月穩步提升至上月錄得近10億元,可見投資者為購入心頭好,不惜付高辣稅入市。
而非住宅市場就因應政府去年底加辣後,部分投資者轉投工商鋪市場,導致連辣稅的成交持續處於低位,至今已連續9個月,每月連辣稅的成交量均超過2000宗水平,可算處於高位橫行。
對於有關住宅市場連辣稅成交個案不斷上升,高力國際亞洲估價及顧問執行董事張翹楚表示,愈來愈多買家願意支付辣稅入市有多方面因素,其中部分受樓價上升預期影響,因過往樓價每年均有10至12%增長。
他舉例,一個非本地買家付30%辣稅(15%從價印花稅及15%買家印花稅)購入住宅單位,在3年額外印花稅限售期結束後,買家預期樓價增長在減去辣稅成本後至少可回本,而且淨增長更有很大機會跑贏本港每年約1.5%的通漲,如果買家是只需繳交15% 從價印花稅的本地投資者,付辣稅入市的吸引力就更大。
另外,不少外地買家、尤其是內地客,看準美元匯率相對穩定,因而期望購入港元資產,借助聯繫匯率,規避匯率風險。此外,他相信,外地買家亦有一部分為新移民或適齡入學雙非兒童家長,因居住需求付辣稅入市。
最後,隨着共同匯報標準的實施,香港將於2018年年底前將相關財務帳戶資料與其他國家交換,不少擁有外國國籍人士因此希望將存款換成物業資產,避過全球徵稅。因此他相信,繳付辣稅入市的買家應以外地買家為主。
雖然愈來愈多買家不顧辣稅入市,但張不認同「辣招無用論」。他指出雙非家長及受共同匯報標準的實施而入市的需求應為短期現象,預期2018年中過後,付辣稅入市宗數很有機會下跌。
他觀察到,非住宅市場交投亦造好,工廈交投熾熱,預期交辣稅入市的宗數會穩步上升,而未來新一期工廈活化計畫更有望推高入市宗數,反觀寫字樓則不見炒風。
港置行政總裁李志成表示,樓價持續上升是付辣稅入市宗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低息環境下,不少投資者看好房產市場的回報率和穩定性,當中亦有不少從股票市場獲利的投資者,離場後轉投樓市。
他觀察到,投資者主要為外地買家,但近期本地買家亦有增長趨勢。他相信部分本地投資者,慢慢已習慣15%的從價印花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