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8
東方日報
【本報訊】不少劏房或私樓貧窮戶苦候公屋無期,要承擔貴租致沉淪貧窮線下。政務司司長及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力言,公屋扶貧效果高,一六年貧窮人口在政策介入前有一百三十五萬二千人,若「上到公屋」就能減低貧窮人口至七十萬零九千人,貧窮率可由百分之十九點九降至百分之十點四。不過,扶貧委員會成員何喜華炮轟當局自打嘴巴,將公屋轉為綠置居出售,「空有最有效處方醫到(貧窮),但又無落藥去醫」。
扶貧會成員轟自打嘴巴
在一六年貧窮報告中,港府將各項經濟援助措施視為扶貧措施,顯示恒常現金扶貧效果最好,估算當局投放三百八十七億港元,令三十五萬六千人脫貧,亦將貧窮率減低百分之五點二;綜援扶貧效果最高,投放一百五十二億港元令十八萬九千人脫貧,減貧窮率百分之二點八。在非恒常現金扶貧中,公屋的扶貧效果亦佳,港府投放三百三十八億港元可令廿三萬四千人脫貧,減貧窮率百分之三點四,但該措施受制於貧窮戶何時獲配公屋。
最近公屋輪候申請宗數約廿八萬宗,輪候時間逾四點六年,特首林鄭月娥又提出將部分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出售。何喜華批評,港府一方面強調公屋扶貧及脫貧重要,另方面指欠土地建公屋,不設法興建臨時房屋,是自打嘴巴,「話畀人聽公屋呢隻藥好,係最有效處方可以醫到(貧窮),但又話藥房無藥,唔落藥去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