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20, 2024 星期五 雨 26° 91% 雷暴警告

資助房增置業比率 林鄭德政

年僅5歲的兒童和父母蝸居在150呎的房子裏,日前他在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談到長大後的志願是當工程師,「想起樓俾父母住」。香港人平均居住面積,是世界上最細的地方。 不過,說句公道話,像這種有5歲小孩的家庭,一家三口至今仍居住在劏房的,大多數是新移民家庭,因為他們要在港居住7年後才可申請公屋,前後沒十年八載根本沒機會上樓。那麼,反過來如果是本地人早就會申請公屋,即使上樓時間由3年延遲至4.7年,他們也該上樓了。 以家庭團聚移居香港的新移民,假如以10年後才可成功申請公屋計算,目前最少還有三、五十萬人住在私樓裏,而這些比較貧困的基層人士,就是居住在劏房的主角。媒體將他們形容得這麼苦,也是沒辦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除非修改移民政策,或提早讓新移民申請公屋,而公屋又可滿足到各方的需求,否則劏房的故事是沒辦法消除。 縮窄貧富差距 助建均富社會 近年來,港府施政優先照顧本地人,從各項社會福利以及房屋政策等,都可以看得到,買樓徵收的印花稅,更是對外地客產生歧視。筆者認為照顧本地人無可厚非,要減少基層的怨氣,就應該製造均富的社會。筆者支持特首林鄭月娥的置業為主導措施,正是因為政策可增加基層市民的財富。 眾所周知,林鄭向來最關心基層,今天她怎麼會離棄貧苦的一群?綠置居、白居二、居屋、港人首置上車盤及租者置其屋計劃等,這些都是資助香港市民買樓的房策,有人責備林鄭迫基層市民做樓奴,甚至遊行示威抗議,林鄭真是左右做人難。 其實,公屋居民購買了綠置居,騰出來的公屋一樣交回予輪候申請者,綠置居蓋得愈多,騰出來的公屋單位愈多,表面上公屋好像是封頂,其實一樣不斷供應給有需要人士。 今天,香港的高樓價已經是一種商品,而社會的主流共識是縮窄貧富差距,這個差距的源頭是有沒有擁有物業,那麼大幅提升市民的置業比率,讓更多的市民富起來,這樣就可製造均富的社會。筆者反倒認為,這是林鄭的一大德政。 撰文: 蔡志忠 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