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20, 2024 星期五 短暫陽光 有驟雨 32° 68%

公屋「賣大包」要「計掂數」

樓價居高難下,市民置業難,居屋等供應又杯水車薪。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報告,提出一律以建築成本價大量出售公營房屋,正在輪候公屋者可選擇買屋或租屋,是比綠置居更具雄心和膽量的建議,至於能否落實及涉及甚麼風險,仍待較周詳的研究。 現時樓價與租金俱高,無論「上車」做業主,還是輪候「上樓」做公屋租客,都望穿秋水,納米盤和劏房應運而生,累積的民怨卻難以化解,而愈來愈多人倚賴公屋解決居住問題,又令長期補貼愈來愈巨大,構成龐大的包袱。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提出以建築成本價,大量出售公營房屋的建議,以現時公屋和居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分別為七十多萬元和一百八十多萬元,由政府擔保買家,向銀行借九成至九成半按揭,合資格的市民所須繳付首期可能低至數萬元,大降買樓難度,為大量望洋興歎的市民,重燃置業安居的希望。 重燃社會置業希望  此外,建議鎖定業主將來出售單位時的補價金額,不像現時與樓價升跌掛鈎,到時樓價升,不必上調補價,樓價跌,卻可降低補價,以低首期再加上述優惠來圓市民的置業夢,預計三十年後自置居所的港人家庭比例,將由現時的接近五成大增至七成半。 政治上,政府如此「賣大包」,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得以重塑置業目標,而擁有自置物業的人士增加,可以加強社會歸屬感,有利促進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政府如此「明益」公營房屋買家,報告建議日後連首置上車盤和居屋盤都要這個方式出售,即月入六萬八千元的兩人家庭,都可以用首期十多萬元買樓,會否引起社會其他人士的反彈,要小心衡量。 公共財政方面,現時房屋委員會主要靠出售居屋的得益,來津貼興建出租公屋的開支,賣一間居屋的盈利,足以支付兩個公屋單位的興建成本。團結香港基金指出建築成本近年飛漲,擔心往後難以維持。 改革牽全身須細議 此外,現時公屋租金遠追不上管理開支,房委會要為每個公屋單位每月補貼八千元,報告推算每年要為二十九萬個「富戶」補貼二百八十億元。如果建議中的計畫,吸引到這些公屋戶轉租為買,房委會就可以大減公屋管理開支的長期包袱,降低納稅人負擔。 不過,鎖定日後轉手的補地價金額,房委會所減少的收入,是否如報告所言,可由節省管理開支充分彌補,仍須精確推算。 這計畫小量推出難奏效,大量推出對樓市的影響,是否如報告所指微不足道,仍須審慎研究。短期而言,擴大綠置居規模,是較穩健的做法。 現時政府千方百計協助市民上車和上樓,苦於僧多粥少,各方出謀獻策,紓緩市民的置業和居住困難,值得鼓勵和引為參考,具體落實則仍待官員的分析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