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年輕人抱怨香港樓價已經非一般人能夠承擔,認為上車是遙遙無期的事,部分人更對置業感到絕望。
然而筆者認為,任何年代入市都是困難的,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在地少人多的城市,房地產的價格自然高企,因為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在供求定律之下,樓價高乃意料中事,但這是否代表年輕人入市無望呢?筆者認為,剛剛畢業踏進社會的年輕人,工作頭幾年,未能在短時間內入市是正常的,但這並不代表入市無望,大家仍可以通過努力工作和積極儲蓄一步步邁向置業之路。
暫未能入市 不要失望
以筆者為例,出生於60年代,由於家庭經濟相較拮据,筆者很年輕已踏足社會工作,賺錢養家。在不斷努力拼搏之下,筆者慶幸能獲取相應的回報,儲有一筆資金,終在80年代成功購入人生的第一個物業,晉身業主,當然亦有賴當時銀行能夠借貸九成按揭,所以容易儲備首期置業。
直至1992年,銀行逐步收緊按揭成數,最高只可以做到七成按揭,到近年,政府為了進一步遏抑樓價上升,再次收緊銀行按揭成數,首間物業的貸款,最高按揭成數只有六成,變相增加了入市的資本,也是導致「上車難」的原因之一。
住屋是生活的基本需要,然而住屋不等同擁有私人物業,即使是筆者的年代,很多人亦未能上車,有些會住在政府的資助房屋,亦有些會租住私人物業,條件比較優厚的,當然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居所。
父母資助置業 非壞事
筆者最近和一些親屬的子女聊天時發現,有些職業的起薪點每月已超過2萬元,筆者相信,在社會工作幾年後,薪金會隨之而上升,年輕人只要能夠抵抗花花世界的誘惑,刻苦儲蓄十年八載,期間資金雖或不足購入住宅物業,但可以先購入車位或平價工廈去抗通脹,只要迎難而上,筆者相信年輕人一定可以上車。另外,如果父母能力許可,資助年輕人上車並非壞事,一方面可以盡快上車,減省儲蓄時間及銀行利息,另一方面如果先將單位出租,自己繼續儲備資金還給父母,這樣既可對抗通脹,亦可圓上車夢,兩全其美。
撰文:
廖偉強 利嘉閣地產總裁
欄名: 大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