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5, 2024 星期二 微雨 24° 77%

劉振江:未來50年土儲 提早準備

市民對土地供應信心不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劉振江指,要紓緩樓價定從土地供應着手,新發展區需地逾百公頃,難從單一選項應付需求,倡提早儲足未來30年、甚至50年土儲。 劉振江表示,已公布的12項土地選項主要可分為3階段,其中私人市場現有土地、農地及綜合發展區地,為現行可供轉換的供應,需繼續深化推展。研究中的棕地、維港以外填海、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等屬第二階段。 短中長期供應 展望新發展區 至於填水塘、搬貨櫃碼頭等為第3階段,需較大量時間展開研究,才能予公眾開放討論。 政府公布的《香港2030+》提出未來30年土地需求4,800公頃,目前已物色3,600公頃,仍缺至少1,200公頃,劉振江指,普遍市民對土地供應的信心不足,近數年住宅及商業用地來源依靠啟德發展區,餘下的現行土儲不多,政府即使改劃不少綠化官地,只能作短期供應,談及未來短中長期的供應,仍須展望由新發展區去提供。 然而,要發展一個新的發展區,除了房屋,還需商業、文娛及基礎設施配合發展,單靠3、4公頃用地難以足夠,至少需要200至300公頃去構建。本港以往不少土地採用填海所得,另外,現時規劃的新發展區,大多亦依賴鄰近的新市鎮原有配套,支援基礎建設,令土地有經濟價值之餘,降低發展成本及阻力。 私人換地 倡優化補價機制 填海是其中一種選項可提供較大規模用地,但在地點、經濟效益等因素需作深入探討,若只靠單一供應選項不足應付所有需求,社會要通盤理解本港的土地需要,認為不止要滿足未來30年需要,甚至是未來50年的土地亦要提早準備。 另外,早年透過私人換地等所得的供應近4,000伙,惟近年回落低至100餘伙,應優化補價機制提速發展。同時可活化善用工廈樓宇,注入新經濟景象,增加工作及文娛機會,疏導人流進駐生活,讓房屋資源運用更靈活。 「近年本港資產價格升,經濟環境良好,低息及低回報率環境中,樓價易居高不下。」他指造屋需時,要紓緩樓價及居住問題定要從土地供應着手解決,加快物色土地,並增加租住單位流轉量,讓大眾有更多時間等待時機上車。 劉振江表示,小組成員本身有堅實的不同專業基礎,需為持份者增多表達意見的機會,創造信任及共識,滙集集體智慧。(系列之二) 撰文: 鐘綺敏 報道系列: 供應獻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