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5, 2024 星期一 短暫陽光 有驟雨 23° 74%

港人首置上車盤 讓業主在資產增值得益?

港人首置上車盤如何與市價脫鈎,亦牽扯到資助房屋補地價的問題,有意見認為,以平價出售的港人首置上車盤應設轉讓限制,最極端建議是業主日後只能原價售回給政府。 如無法升值 損購買意慾 這種做法引起不少討論,一是違背置業除了自住亦希望資產能夠增值的期望,或會影響購買意慾,另一是業主日後家庭情況有變,如子女結婚、升級私人樓等,希望轉讓或出租單位,但原價售回,甚或大額補地價,均容易使業主放棄計劃,結果資助單位被「凍結」,無法在市場流轉。 團結香港基金2015年曾撰文建議指出,現行居屋或租置公屋單位的業主需要補價的金額,會隨單位的市價浮動而改變。舉例說,10年前政府把一個市值200萬元的居屋單位,用7折價錢賣給一個家庭,這個家庭便可用140萬元「上車」。至於餘下的3成,即60萬元,便是未補價金額。10年後,如這個單位升值一倍到400萬元,3成的未補價金額亦會按比例增至120萬元。 由於過去一段長時間樓市持續上揚,補價金額水漲船高,這些單位的業主實在難以完成補價,換取百分百業權,成為真正的業主。事實上,2015年的資料,當時32萬個居屋單位之中,只有22%(約7萬個)已經補價;而租置計劃的12萬個公屋單位中,更只有1%(約1,000個)已經補價。 團結香港基金當年建議日後新建成的公營房屋,補價金額原則上鎖定於入住時水平。例如,政府把一個市值400萬元的公屋單位,用5折的價錢,即200萬元售給一個家庭,日後無論樓價升跌,這個家庭需要補價的金額,依然是置業當時的200萬元。 此外,2011年官方亦曾研究補地價的問題,構想把補價的金額是根據將新居屋計劃單位購入時的資助額(買入價與市價差距),視為對業主的貸款,依這個概念計算,未來補價時能與市價脫鈎。 當時想到包括:與補助置業計劃構想雷同,把應付補價相等於毋須繳付利息的「貸款」,不隨樓價升跌變化;又或者把這筆「貸款」加入利息計算,利息參考的種類可以是銀行的年利率、學生資助貸款息率、買入單位年份當年的利率、甚或港府各類型資助貸款的利息水平。值得留意的是,社會都是一條心考慮着樓市持續大升時出現的狀況,如果遇上長期跌市又如何?港人首置上車盤的市值低於買入價,補地價金額等於市值又怎辦? 倘鎖定補價 利單位流轉 這種一次性鎖定未來轉讓的補地價方式,讓業主在購入時已經有一個預算,避免補價愈來愈高而減低換樓或出租的意慾,使未來單位有機會在自由市場順利流轉。而且公營房屋另一附加效果是透過資助,讓市民透過時間,有累積財富的能力和機會,公屋低租金、居屋低價格,亦提供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港人首置上車盤是否應保持讓業主在資產增值上得益? 不過,肯定的是,港人首置上車盤任何「特設」條件都會引起不少「紅眼症」,由最基本概念是否只供自住,沒有投資價值,到薪水那麼高的中產為何還要幫等等,還看新政府如何把港人首置上車盤帶進社會。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