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3, 2025 星期一 大致多雲 16° 68%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港人首置上車盤 兩個關鍵點

港人繼續熱議首置上車盤,唐榮從接近政府消息指出,有兩個關鍵點已經有初步傾向。 第一個應該是定價與市價脫鈎,現時只有新居屋一種資助房屋,申請資格二人以上家庭設定的月入中位數上限約52,000元,如果首置上車盤不與新居屋重疊,那申請家庭的入息下限應由52,000元起跳。若依照房委會居屋推算負擔能力的條件:20年、8成按揭及2.5%年利率,供樓佔入息40%,撇除加3厘的按揭壓力測試,情況如下(見表): 如果這是申請入息下限,而又能負擔的樓價,那港人首置上車盤有多少單位符合這個入息規定的價位?490萬元為這個收入最高可負擔的樓價,是否可以有超過一半單位低於490萬元,讓更多中產首置輕鬆點上車。 那上限又如何?社會間繼續有不少討論,有7.2萬元、有8萬元,唐榮依上列方式計算,如果月入7萬元計算,最高可負擔樓價約為660萬元、若以8萬元為上限,最高可負擔樓價則為750萬元左右。 問題來了,若大量在490萬元以下的首置上車盤,結果價位上,將與居屋重疊,社會會否有聲音指單位太平賣? 又如果是490萬元至750萬元的價位,那又將與部分低價二手私樓及新盤重疊,舉例600萬元、700萬元,可能只有買200、300平方呎的一房以下新盤,300、400平方呎兩房二手樓,而首置上車盤,因預設四人家庭,則可提供三房,700平方呎單位以作區分? 當價位重疊,樓市一旦逆轉,樓價下跌,如97年後,發展商、甚至小業主就會群起圍攻首置上車盤,認為政府與民搶奪稀有的買家,一如當年夾屋,甚至居屋都在巨大壓力下被迫叫停? 當然,與市價脫鈎的方法,除了只計算負擔能力,還可以依建築成本計算,最近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透露,現時每個公屋建築成本約為72萬元,依此定價便相當便宜。 倘只計建築成本 會否太便宜? 今年較早前,運輸及房屋局書面回應立法會議員時,亦披露居屋建築成本暴升,將由本年度的107.6萬元,增加7成至下年度的187.8萬元,平均每平方呎的建築成本為2,509元,但之後會回落至2020/21年度的116.3萬元。附表有公屋及居屋的成本,如果依設定,以較佳質素為準,採用房協數據,那港人首置上車盤以建築成本計價,呎價2,500元,700平方呎單位約175萬元,會不會便宜得過分? 只計建築成本,不算地價成本,又是否會引起爭拗?如果首置上車客只能依原價或計算通脹售回給政府,或能解決不計算地價成本的問題,但這種方式又能否吸引港人上車,牽涉到第二個關鍵點,轉售限制的問題,明天再談。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