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多了人唱淡樓市,縮表及首置樓成為新的寵兒,人們又期待樓價下跌了。
事實上,香港銀行結餘在2個月內下跌了12%,而特首林鄭月娥的首置盤計劃,也的確有機會令市場作結構性改變,「買的風險」大家要準備好,財富只會長期留在有準備的人的口袋中。
只是,「買的風險」只要準備好,就不會令人懼怕。我們其實仍面對資金續增的風險,銀行結餘雖有改變,但M3卻仍在已公布的7月數據中上升,本港總存款量在大部分時間仍以每月約1%的速度增長,加上美元年初至今已貶值約10%。貨幣貶值加上存款量的增加,房產指數只上升11%至12%,其實不顯得升得太急。
最近人民幣日益成為避險貨幣,本港更是最安全的資金港,筆者撰寫本文章時,正適逢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提倡香港股票用人民幣結算,顯然國際金融已在為「後美元時代」做準備。
樓價不講感覺 只講支持力
筆者多年前已提出美國爆煲論,當時不少人認為在有生之年難以看到「美國末日」,但筆者仍一直認為,美國只需幾年就會失去霸主地位。美國未來恐會面對大、中、小的金融風浪,所有風浪都會令資金日益湧來本港。本港區區彈丸之地及細小的市場,卻面對氾濫資金。這場「升災」,市場要長期面對低息期,平息時代在政府管制下,只會令銀行用更平息借錢給最有錢的客戶。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所以筆者認為民間只有一個方案,就是盡早買樓,「救得一個得一個」。
有人會說,樓價已經這麼高,再升不是太過分嗎?樓價從來不是憑市民感覺去決定,從來都是只講究:多少才能支持?有沒有足夠支持力?答案是:「有」。
首置盤計劃雖是林鄭的神來之筆,但亦隱含政府面對這場資金氾濫的戰略已由「搶救平原」變為「退守山地」,守住山地,平原的災情只會變得更加凶險。
看官們,你究竟選擇墮入「買的風險」還是跌進「不買的風險」呢?
撰文:
汪敦敬 祥益地產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