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明報
【明報社評】「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初見眉目,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首置盤」目標是協助年輕家庭置業,定價較為便宜,政府為了興建「首置盤」,會尋找新的土地供應來源,不會向現有公營房屋土地打主意。本港樓價高企炒風熾熱,為了釜底抽薪,社會需要就如何增加土地供應凝聚主流共識,政府亦應推動「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觀念,「首置盤」可以成為試金石。「首置盤」定價應以申請人負擔能力為主要考慮,放棄與市價掛鈎,同時要有嚴格的轉售機制,嚴防「首置盤」變成牟取暴利的炒賣工具,又或出現濫用政策的情况。
「首置盤」不與市價掛鈎 定價轉售機制成關鍵
解決港人居住問題,需要有足夠土地,也需要有一般市民負擔得起的房屋。本港樓價早已跟普羅大眾購買力脫節,房屋成為了一些人投資炒賣的工具,可是置業安居仍然是不少市民的夢想,政府確有需要重建置業階梯。由1990年代的「夾屋」,到董建華的「首次置業貸款」、曾蔭權的「置安心計劃」,以至梁振英的「綠置居」,都是希望協助夾心階層置業,然而執行起來要麼「生不逢時」,要麼「雷聲大雨點小」。今次林鄭月娥提出的「首置盤」能否成功,定價和轉售機制將是關鍵。
林太提出的置業階梯,公屋之上是「綠置居」(供合資格綠表人士購買的「廉價居屋」),再上一級是居屋,然後是「首置盤」,最後是私樓。過去本港資助房屋定價,通常採取與市價掛鈎策略,例如居屋是以市價七折發售;問題是目前私樓價格飛漲,與市值掛鈎的居屋,售價普遍也在400萬元以上,就連白表市民也不容易負擔。重建置業階梯必須先打破這種局面,「首置盤」不與市價直接掛鈎,是重要的一步。
「首置盤」不論面積、設計都較為樸素,林太希望它能幫助到一些年輕家庭,他們可能「讀完書正在工作,收入不錯」,惟無法在私營房屋市場置業。既然如此,「首置盤」可以根據這類家庭的入息中位數,以及利率等一籃子因素釐定售價,務求符合他們的負擔能力。「首置盤」既然定價較為便宜,轉售就必須有嚴格限制,杜絕有人藉此圖利。「首置盤」定價避免與市場直接掛鈎,倘若轉售時忽然又容許參考市場價格,甚或補地價自由出售,只會助長炒風,有違原意。政府應當設法確保「首置盤」的流轉,不會衍生出一個新的炒賣市場。禁止在自由市場出售,只能將單位賣給政府,是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做法,然而必須設想周詳,以免衍生後遺症。
發揮協助儲蓄角色 避免有人濫用政策
「首置盤」定價與市場脫鈎的最大意義,是突出「首置盤」並不是投資工具,而是真的為了滿足居住需要,林太亦提到,政府的功能是為市民提供一個置業安居機會;將房屋視為商品,鼓勵市民在市場買賣漁利,並非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首置盤」的存在目標,是填補現有置業階梯不足,當業主未來收入提升,私樓供應進一步增加,有能力進入私營市場時,政府其實可以考慮讓「首置盤」發揮幫業主「儲蓄」的角色﹕買家購入「首置盤」,如同在銀行做定期儲款,日後儲夠「彈藥」購買私樓,就將「首置盤」售回政府套現。政府所定的回購價,可以視乎經濟和整體樓市情况,比最初售價略高一點,一方面反映通脹等因素,另一方面亦可鼓勵業主「更上一層樓」,避免出現寧願長住便宜「首置盤」,濫用資助房屋政策的問題。
當然,沒有麵粉不會有麵包。就算「首置盤」計劃設計得相當完善,如果無法覓得更多土地,大量增加「首置盤」和其他類型房屋供應,重建置業階梯不可能成功,居住問題也無望顯著改善。香港並非沒有土地,而是對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沒有共識,社會有需要盡快全方位辯論,凝聚共識。昨天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舉行首次會議,表示會就眼前至少12種土地供應選項,向市民詳細分析及鋪陳利弊,希望明年初展開公眾諮詢,然後撰寫建議報告,年底提交政府。到底專責小組如何「凝聚共識」,目前仍欠清晰;政府能否擺平不同利益持份者,也是一個疑問。然而增加土地供應已是刻不容緩,政府應秉持公開透明原則,展開這場政策大辯論,各界亦應盡量務實聚焦主題,避免浪費時間於無休止的意識形態爭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