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3, 2025 星期一 陽光充沛 19° 44%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公私營合作 釋放發展商農地

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要審視各種供地來源進行大辯論以取得共識,當中難免牽涉及發展新界農地問題,特別是發展商收購多年的農地儲備,要取得共識並不容易。 如果不填海造地、不碰郊野公園,政府要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惟有向新界區未發展的農地着手。 根據規劃署的資料顯示,全港土地面積約1,111平方公里(約11萬公頃),當中24%是市區及已建設區,而扣除41%的郊野公園後,餘下約380.7平方公里(3.8萬公頃),不過扣除林地、山地眾多,真正鄰近交通配套、有發展潛力的平地、農地,很多時候都已獲發展商所收購。 4大發展商 持984公頃農地 以本地4間大型發展商為例,根據所公布的年報顯示,合共所持有的新界農地儲備就多達10,590萬平方呎,相當於984公頃,比較上水/粉嶺新市鎮(約780公頃),貼近將軍澳新市鎮(1,005公頃),以擁有最多農地儲備的恒地(00012)為例,就持有掌握近4,490萬平方呎(417公頃)農地。 正由於私人發展商持有的農地儲備眾多,故此社會上就釋放供應有不同意見,包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的港大學者鄒廣榮,建議政府向手持新界地的商人提出,若及至2047年、即地契限期屆滿前,相關土地仍沒發展就須被收回,促使發展商加快開發有關土地。 另一位小組成員黃元山,所任職的團結香港基金,除了倡議大規模填海外,亦提出短中期內試行與發展商合作,將在選定的發展範圍內把有關土地改作住宅發展用途,但須撥出某個百分比予政府以發展資助出售房屋。 近期亦有傳聞,政府有意讓發展商在土地更改用途時,撥出部分土地作公營房屋,成為公私營混合作發展,以換取較低補地價,港府甚至藉此推展房策中的「港人首置上車盤」。 過往亦有一些私人發展項目,發展商在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時,主動作出公私營合作,例如恒地建議大埔蕉坑39萬平方呎的農地,以換地形式,公私營合作發展,將當中北面地盤用作興建289伙公營房屋,而南面則506伙的私人住宅。 上述種種方法,原則上可行亦有助增加更多供應,但要落實卻面對不少困難。例如,發展商換地、補地價後,若果將部分土地撥作公共用途,以至公營房屋,必然會影響換地後土地價值,因此會反映在地價折讓之上,原則上給予一個較低的補地價水平亦屬合理。 補地價欠透明度 公眾疑慮 不過,現時補地價制度透明度不高,地政總署只會在與發展商雙方簽署補地價協議,才向外公布補地價金額。而這個補地價水平的高低,當中考慮到甚麼的因素,雙方是如何協議、計算出有關補地價水平,外界根本無從得知,容易引起公眾的猜疑。 事實上,任何涉及公私營合作的發展建議,都屬於政治敏感區域,容易惹來利益輸送的質疑,過去即使是發展商善意「捐地」,亦都引起公眾疑慮,最終計劃告吹。 由此可見,政府若果確實有意碰發展商的農地儲備這座大山,除了要透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取得社會共識及支持外,日後落實應盡量增加透明度,以贏取公眾信任。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