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隨特首梁振英宣布不競逐連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指,現屆政府任期接近尾聲,但發展局工作未有放鬆,並再「推銷」東大嶼都會,相信可達至「平衡職住分布」及新經濟樞紐的目標,亦可增加空間作未來舊樓重建的遷置資源,並指規劃限制較少,有利日後綜合規劃。他又再解釋,《香港2030+》提出的土地供應目標較預期人口高出一成,可減少過去「追落後」、「還舊債」的規劃工作,並可在有需要時靈活轉化為「調配空間」。
房屋建造期約為五年,意味覓地建屋工作超出一屆政府的任期,而上任時主打房屋議題的特首梁振英上周宣布不會競逐連任,為長遠覓地方向略添不確定性。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透過網誌表示,即使現屆政府任期接近尾聲,但為香港未來長遠發展,政府工作從未放鬆,他承認即使有土地和空間,亦不能完全解決香港當下的種種困難和矛盾,他亦理解個別人士對土地規劃和資源分配優次的不滿,但若被這些感覺、迷思甚至誤解,掩蓋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只會令發展停滯不前。他再度介紹現正諮詢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硬銷」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兩個建議發展區。
有聲音認為東大嶼都會涉及大規模填海和興建基建,只是「大白象」工程,陳茂波表示,東大嶼都會處於優越地理位置,可透過策略性運輸基建,連接維港兩岸的市區商業核心圈、大嶼山東面、東涌、機場島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以至香港西部包括屯門及洪水橋,而東大嶼都會僅距離港島西約四公里,將來由東大嶼去中環車程只需十多分鐘,位置的策略性及便利性,可達至「平衡職住分布」,即令非都會區佔全港就業比率大大提升,及成為新經濟樞紐的目標,亦可以作為未來重建大量舊樓的遷置安排。
對於填海涉及的環保考慮,陳茂波認為,東大嶼都會處於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相對較東部及西部水域為低,可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未來更需得到立法會撥款,進行更深入的技術研究,進一步評估工程對整體環境的影響。他又讚揚填海造地,可避免影響現有社區,規劃限制較少,有利綜合規劃和設計,建造低碳智慧新都會,落實時間亦較易控制。
陳茂波亦提到,擬議新界北發展亦可提供約二十一萬五千個就業機會,涉及與科學園/工業邨、物流及商業/零售等相關職位,亦可透過綜合規劃更有效地善用新界棕地和荒置農地。
《香港2030+》亦面對過度開發的質疑,有指政府規劃中的本港人口高達九百萬人,較統計處估計至二○四三年本港人口頂峰會達到八百二十二萬人高出約一成,亦有人質疑本港可以透過停止輸入外來人口,減低房屋需求,陳茂波認為,香港住戶平均人數一直下降,而住戶數目持續增加,加上未來有受重建戶的安置需要,以及人口老化和支援家庭所衍生的社區設施需要,均需要土地。
陳茂波解釋,高出一成的土地容量將成為土地儲備,作為緩衝,可減少過去長期困於土地不足,忙於「追落後」、「還舊債」的規劃發展工作,並可於有需要時轉化為「調配空間」,應對社會訴求的轉變,或可考慮更多提升現有休憩空間和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