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經濟日報
疫情嚴峻,環球經濟失速,在此艱難時刻,本報開闢大視野一欄,每周一將安排各行各業的頂尖高手,以署名文章形式,分享他們的大視野,今次是地政總署前署長劉勵超。
沉寂一時的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簡稱計劃),隨着新的立法年度將於下月14日開始,以及當天特首會發表施政報告和過去一年施政「成績表」,近日重新進入政治風暴警戒範圍。
日前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指,政府非常有決心推動計劃,在立法會復會後,將把計劃可行性研究撥款申請排在財委會議程前端,爭取盡早成功獲批。
支持與反對理據瞭然 不信還是不信
計劃由政府於2017年6月首次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介紹,其後被特首納入2018年施政報告,作為「明日大嶼願景」的亮點,引發社會極大爭議,反對者的「萬億元倒落咸水海」口號,佔盡輿論平台,主導民粹。2019年6月政府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計劃可行性研究撥款,惟該會當時未及審議,之後出現反修例運動,政治氣候劇變,反政府情緒高漲,政府主動將申請抽離議程近一年,直至今年7月中,本屆立法會會期財委會最後一次會議,才將之象徵式重新納入議程榜末。明知財委會根本沒有時間審議,政府此舉無非是表態未有放棄此計劃,同時也讓特首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就計劃進度有所交代。
人工島構思從公眾於2017年得悉至今已3年,社會就計劃的優劣長短,從預計中長期房屋及其他用途土地需要、經濟效益、財政負擔、改善市民生活質素、對海洋生態影響、可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多個角度已討論多年,政府已提供了不少公開的資料回應市民的質疑。明理、有遠大目光、和不帶有色眼鏡看政府的市民,對計劃值得支持與否,實已心中有數,筆者毋庸在此重複計劃對香港未來的重要性,畢竟不信的人還是會選擇繼續不信。
疫情致財赤增 憂人工島耗盡儲備
過去3年唯一出現較重要變化的因素,需要政府萬分謹慎考慮的,是香港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和國際社會對香港「一國兩制」完整性的關注。日前財政司司長預計,本年度財赤將增至逾3,000億元,財政儲備則下降至8,000多億元。
有經濟學者隨即發表報告指,政府若硬推計劃,11年內勢將耗盡財政儲備。這樣駭人的警告,相信是建基於一些對香港未來的最保守和最悲觀假設,未必代表主流財經專家意見,但反對計劃者肯定會以「政府破產」、「庫房淘空」之類的口號鼓動輿論,加強反對計劃,政府有必要盡快提供一個有說服力的回應。
回想1989年,六四事件令港人對九七回歸以後前途忐忑之際,港英政府決定在動盪時刻推出「玫瑰園計劃」,動用巨額公帑填海造地發展西九龍、及面積達1,000公頃的赤鱲角國際機場,當時雖然加深了部分港人的憂慮,但時間證明就是憑着當年決策者的「大視野」和排除萬難的決心,加上香港的福氣,才得以令香港今天受惠。
若港不曾填海造地 今天還是漁港
事實上,香港開埠以來就不停「丟錢落咸水海」,若果香港不曾填海,今天大概還會是一個漁港和修理遠洋輪船的海港吧!
另一個對香港有極高參考價值的人工島計劃,是不少港人常常出入的大阪關西國際機場,該機場建於由填海而成、面積達1,248公頃的人工島。計劃從構思、規劃、融資、招標、建造,以至現時營運,都遇上不少技術、財政和政治難題,若非當局堅定不移,關西機場就起不成,機場腹地的關西區也沒有今天的經濟活力。特區政府可從關西人工島的經驗,汲取教訓,更有效率地興建中部水域人工島,為香港下一代和他們的後代打造一座更宜居城市。
坊間有一類揮之不去的反對意見,認為香港不是欠缺土地發展,而是政府捨難取易,維護發展商利益,迴避引用法例收回發展商「囤積」的閒置農地和私人棕地。其實政府不斷強調,以多管齊下的策略解決短、中、長期土地短缺的問題。人工島目標雖是提供中長期土地供應,但正是因為落實需時較長,需要盡早開展,故此人工島作為土地供應選項、與其他短期造地方案同時進行,並不存在政府處理土地供應選項弄不清優次的問題,只是政府要加強(例如定時每季)向公眾滙報推行其他土地供應選項的進度,解釋推行過程中要克服的障礙和應對方法,以及所需時間,消除公眾對政府有意在落實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放軟手腳」的觀感。
土地供應選項 政府並非取易捨難
筆者認為公眾考慮應否支持中部水域人工島,應首要着眼是否有此必要,如大家接受土地供應小組的報告,認同就算落實其他土地供應選項,仍未能在量與質(人均家居面積)兩方面完全解決房屋問題,又未能為香港長遠經濟及社會發展(例如興建醫院、康文設施、社區中心、護老院)提供有利的條件,答案便清楚不過。至於財政負擔、環境影響等問題當然不可不理,但我們要避免掉進因噎廢食的陷阱。凡是涉及遠期成果的決定,小至旅行預定機票酒店、定期存款、大至個人初次置業、政府興建大型基礎設施,那樣不涉及日後可能出現例如全球新瘟疫、全球經濟大蕭條、中美交戰和不可想像的風險,令人覺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公眾若要求政府保證計劃的風險評估做到滴水不漏,猶如要看透水晶球,恐怕是過分了。
由於原定本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受疫情影響推遲一年,全體現任議員獲人大常委會決定延任至新一屆立法會產生,立法會在本屆原來任期完結前,未及討論的議事項目和未及審議的政府撥款申請,理應可坐「直通車」毋須「從零開始」,有助政府盡快繼續推動過去年多以來,被反對派議員「拉布」的迫切民生議題及基建工程,包括解決土地和房屋短缺問題的計劃可行性研究。目前立法會大部分反對該計劃的議員已表示接受延任,以防政府為所欲為,所以計劃撥款申請在財委會仍會有多少阻滯。根據政府原來的時間表,研究若於去年開始,需時42個月,報告可望於2023年左右完成。筆者最樂觀的估計,假設立法會各委員會選主席過程順利,財委會最快可於明年第一季批准研究撥款申請,研究報告於2024年第三季完成。
填海需時 立法會不能再議而不決
至於下一步的公眾諮詢、環評研究、工程設計、撥款申請或融資安排、填海工程招標等步驟需時多久,何時市民才能入住人工島上的第一座公屋,有待政府闡釋。但肯定的是,財委會對計劃可行性研究撥款申請一天不議、或議而不決,兩年前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將會淪為「後日大嶼願景」、甚至「後日大嶼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