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二月 27, 2024 星期五 多雲 18° 83%

【數字可以產生的錯覺】

 
     
2021/05/15 胡國威

希慎夥拍華懋投得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商業用地,總地價197.8億元,相當於每呎18,374元。這口價,不單較市場估值高15%,也是繼2019年11月新地以422億元投得西九高鐵商業用地後,近年半以來成功賣出的商業官地。明明世紀疫症未過、經濟市道仍舊疲弱,偏偏無流標、高估值售出,是否代表商業市道正走出陰霾?

一幅地皮的交易價格,對後市的啟示有多大,過往我們總有一點直覺,總是認為粉價高企,麵包價沒有可能低。正因如此,地皮價格有助托穩現貨價市場。舉例,一幅啟德住宅用地投地價高見18,000元時,似乎也反映發展商在云云對手中,願意支付這個價格來承接土地時,未計算日後建築成本,售價定必要高於這水平。用這個角度來看,在二手市場行一轉,現貨價才賣20,000多元,豈不是相當便宜?

當然有人會反駁,這個說法不完全準確。因為發展商錯估市況的時候,歷史中並不是沒有相關例子。回看歷史,97年高追地皮的富豪海灣,樓面地價高近13,000元呎,但最終在樓市低谷開售時的價格,建築呎價僅8,000多元;又例如,信和在小西灣的「藍灣半島」當年就以118億元投得,地皮平均呎價5,00多元呎,但其後開售時呎價僅4,000多元。不過這些20多年前的故事,今天發展商的計算也較以前精密,相信絕少會發生類近故事。

但這是否引證了發展商高價投地,就是未來市道一定向好? 這又未必。往往我們也忽略了其他因素,包括發展商成功低吸周邊地皮。很多時,說得動聽一點,就是跟周邊用地產生「協同效應」。以希慎今次投得「加路連山道」地皮,希慎本身就是區內的大地主,本身就持有起碼九座商廈,包括利園、利舞臺廣場等等,總樓面共逾380多塑呎。這些土地本身就是多年前已購入,亦為希慎產生了租金收入,某程度可攤薄今次高追「加路連山道」地皮的地價。

同一道理,早前新地不就是以8.6億元投得「古洞第25區」住宅用地,以可建樓面119.9萬呎計算,每呎地價高達7,184元。測量師在賣地前估計,該區鐵路仍有待落成,且配套還未算太完善,故認為地皮只值5,400-6,600元之間,故新地用溢價來投得地皮,表面上對該區未來投了一票,但我們卻容易忽略了新地在古洞一帶低吸的農地。

翻查新地年報,新地在古洞南早已購入一些土地,其中位於古洞南丈量約份第92約就持有可建樓面160,000呎的用地,並於早年已獲批補地價3,300元,雖然發展商也計劃申請提升地積比率,但純粹用地價角度出發,對剛購入的古洞25區地皮一定起到攤薄作用,實情地價並沒有想像中高企。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