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2, 2024 星期五 短暫陽光 20° 75%

【你是樓市好友還是淡友?】

 
     
2021/01/15 胡國威
很多人都問,當疫症拖垮環球經濟,香港失業率登上16年新高,大家正預視裁員潮亦步亦趨,但為何香港樓價卻不跌?  睇淡市道的人會說,樓市只是尚未下跌而已,因為通關效應未浮現,只要環球出入境回復正常,大量港人移民衍生沽盤效應,隨時推低樓價十個廿個百分點;但同一個通關效應,有評論員卻認為,中港兩地恢復往來,內地資金湧港入市,自然會托穩、甚至推高樓價。

睇淡樓市,有人會說明年經濟差,人人失業,供不起就有沽壓;看好樓市者卻認為推論太過陳腔濫調,歷史經驗中太多類近的「狼來了」,往往拖累業主「落錯車」。好友們反認為,全球量寬救經濟,低息環境持續下,資產比起銀紙還要值錢;淡友卻反駁,若非經濟衰到貼地,各國也不會出到這一招救市,這豈不是更引證樓市岌岌可危?  
香港, 中国, 城市, 天际线, 建筑物, 市中心, 天空, 云, 日落, 黄昏, 日出, 人类发展报告
|樓市好友認為資產比起銀紙還要值錢,樓市淡友卻樓市岌岌可危

對於一手樓,好友也會從建築成本作為論述基調,認為新盤高價熱賣,背後跟成本轉嫁小業主有關。對照幾年前,今時今日新盤價格縱有輕微回落,但實情去年平均一手樓售價1,121萬元計,怎計也談不上便宜,業主做按揭也要自己支付約一半首期,相當於560萬才有條件進駐,但正因為建築成本高企,故價錢難回落。

先說建築成本。翻查屋宇署的資料,去年首十一個月落成總樓面高達1,594萬呎,涉及住宅單位15,480個,但發展商報稱的總建築成本卻高逾530億元,相當於每呎樓面3,325元,較十年前平均每呎1,378元,足足翻了1.4倍以上。

再來地價,同樣愈搶愈高。特別在2017至2019年期間,鴨脷洲、啟德及西九龍區均有多幅住宅地創出地王紀錄,帶動2017年的平均地價高達14990元呎,去到2018年更誇張,平均地價高見16,000元呎。

當一手樓的成本高漲之時,發展商自然會把成本轉嫁消費者身上,在商言商,也是合情合理,因此很自然會把一手樓價托高。但同一件事,淡友卻又會說,過去也出現發展商「要錢唔要貨」,踐踏式劈價賣樓出貨的例子,地產市道也不一定是一盤「穩賺不賠」的生意。

好淡爭持的觀點,早前專欄我也說過了,背後很視乎自己內心看法,相關觀點僅純粹作為合理化個人觀點的佐證。而且說實在,這也很視乎各人用多長時間作為結算點。短期升、長期可跌;同樣短期跌,中長期可升,所以根本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