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暴之戰未平息,本港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零售業提前步入寒冬,但本港私樓樓價卻不受影響。反映實時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用今日樓價對照年中歷史高位,實情僅輕微回落半成水平,彷彿活於平衡時空。
有人認為,香港供不應求局面未扭轉,是逆市中托穩樓價的主因。發展商施工進度緩慢有關,減少了市場供應。翻查屋宇署公布接獲「施工同意書」的數字,首三季僅得6,327個單位,比起去年同期10,307個,大幅滑落近40%水平,然而這個論點是否正確?
若我們將屋宇署「施工同意書」的數字,跟運房局按季公布的「施工量」相比,似乎很容易會得出相反結論,事關運房局剛公布,首三季一手施工量累計有14,500個,以本港過去五年平均每年吸納16,960個一手單位計,供求趨向平衡才對。
對照過去五年數字,明顯見到「運房局」及「屋宇署」的兩組統計數字出現嚴重背馳。例如在2014年,全年「運房局」統計有17,300個單位施工,然而「屋宇署」卻只錄得6,257個單位,偏差幅度達64%;以至去年情況也相同,「運房局」統計有18,400個,惜「屋宇署」只統計到12,676個,偏差超過30%。
何以兩組數字均反映發展商施工進度,但結論卻是南轅北轍? 背後又跟這兩組數字的統計基礎不盡相同有關。
屋宇署所表述的是項目獲發的「施工同意書」,但一個項目獲取「施工同意書」,只代表發展商可以起樓,但不代表發展商要即時動工起樓。倘若發展商真正施工時,屆時要再向屋宇署遞交「動工通知」;反觀,運房局統計的「施工量」,則純綷以「動工通知」作為依歸,故兩組數字反映時序並不一致。
所以,要了解未來真正起樓的「施工量」,參考運房局數字會準繩一點。也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未來三至四年的一手供應,並未出現過份危機。因此,與其說供不應求托穩本港樓價,我反而認為,政府以行政手段嚴重扭曲樓市,才是樓價易升難跌的主要因素。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