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0
經濟日報
私人住宅潛在新供應處歷史高位,但觀塘住宅項目流標,令1,700伙難產,從發展商的投地策略,猶如啟動「調節機制」,供應未必如預期,反而成為樓價再向上的動力。
供應減 成樓價再向上動力
運輸及房屋局上周公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止,未來3至4年共有7.3萬伙私人住宅一手單位供應,較第一季的7.2萬伙,按季增加1,000伙,重上2004年第三季的歷史高位。
局方更預計,未來數月會再有17幅住宅用地轉為熟地,合共額外提供約15,700個住宅單位,涉及逾4,000伙。
據了解,政府預計未來可轉為熟地的17幅用地中,已包括觀塘住宅重建項目,而隨着觀塘項目流標,令1,700伙難產,亦直接令政府預算的未來住宅潛在供應減少。
3地流標 涉樓面320萬呎
潛在供應最終能否落實,還看相關用地可否順利批出。惟統計今年以來,先後有3幅用地流標,除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外,尚有港鐵(00066)的天水圍輕鐵天榮站項目(98.23萬平方呎樓面),以及政府招標的大埔白石角科進路地皮(71.58平方呎樓面),3地合共提供樓面面積約320萬平方呎。
減發展成本 不再高價投地
過去,流標的往往是一些位置稍差,以及供應量較多地區的用地。
但是次就連市區鄰近鐵路的住宅用地亦要流標收場,可見在政府增加供應下,發展商已先行作出調整,為減低發展成本不會再高價投地,尤其是一些受較多招標條款限制的大型地皮,發展商有較多選擇下,投地策略亦愈趨保守,猶如啟動「調節機制」,到達特定的發展成本水平,便放棄競投,最終便出現流標的情況,地皮亦難以如期批出,這將直接影響政府預測的潛在供應量。
倘若潛在供應未有如預期般增加,這將成為樓價再向上的動力。故有關批地機構,應在項目招標時,先了解發展商發展意向及競投意慾,以便招標時可作出配合,令地皮得以成功批出,以落實為市場提供住宅供應。
撰文:馮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