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上周收到筆名「維園亞伯」讀友的投稿,分析公屋戶與領匯租戶的經濟行為引發的影響,分兩天刊登:
近日,特區政府有意提高公屋的租金,平均加幅約為10%,約為150元左右。合乎預期地,當然引起政客的興趣,安排一波又一波的反對集會。
社會棟樑們,從來都看不順眼市場上的既得利益者,不斷要求政府用有形之手去改變,但對於福利上的既得利益者,或者筆者所稱的「公屋霸權」現象,卻視若無睹。
公義也有階級立場
因為,在高牆與雞蛋之間,總要站在雞蛋那邊,哪管那是臭蛋,壞蛋;「公義」是有階級立場的。
香港近日愛唱「問誰未發聲」,在這一題目上,發聲的人多的是,而且論調亦極為相同;但這類聲音為何沒有被報道?
「別說要增加10%,如果能讓我入住,我願意接受100%甚至200%的租金」,類似這樣的評論可說是佔了最多數,所以,可視為香港主流的評論。
讀者可有聽過以下的說話:「入大學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申請公屋」、「抽到公屋好過中六合彩」。社會棟樑最痛恨「地產霸權」的,就是經濟學上的「尋租行為」(尋租,就是利用「特權」去賺取「市場租金的差額」),而成為「公屋戶」,卻是最低成本的「尋租」途徑,亦最為社會棟樑們的喜愛。
用「特權」賺租差
一個600呎的華貴邨公屋,成交價達318萬元,計算尚未補之「尋租」地價,成本價達538萬元,只要你計算一下該單位的每月按揭成本,對比起該公屋每月1,000元的租金成本,你便馬上可以知道成為「公屋幸運兒」是多麼光宗耀祖的一回事;再看看馬鞍山耀安邨的一個500多呎單位,在自由市場的租金價格每月達9,800元;黃大仙公屋的一個263呎單位,亦可每月收取8,000元的租金;這些數據絕對可以引證市民們對「公屋霸權」的評價是對的。
要爭取大量興建公屋,換句話說,就是希望成就香港更多人能成為「尋租者」,更多人成為「公屋霸權」。
公屋的開支,源於納稅人,源於無法享用公屋資源的人,既要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還得提供民脂民膏去世世代代進貢那些「既得利益者」,收取那較管理成本還要低的租金;最難得的,還每年可享有的租金減免。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河水不犯井水,讀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在製造階級鬥爭;不過,希望各位能理解,公屋與私樓是環環相扣,愈多資源投放在公屋,就會影響私樓的供應,私樓的成本上升又再推動公屋的需求,要解決香港房屋成本的上升,不能飲鴆止渴,而是要縮窄公屋及私樓的成本,這才是資源能有效運用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