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15, 2024 星期五 -%

設計曝光水管屋有圓有方 供1至4人單位

本報率先報道荃灣路天橋底擬首次利用水管建造過渡性房屋後,相關設計圖曝光。該項目由仁濟醫院負責,利用現成地底管道既可受高壓及具防火特質的建築物料,於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約三千三百平方米的一幅土地,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該地可安放約一百一十至一百三十個一人至四人管道屋單位,包括圓形管道屋(Opod) 和方形管道屋(Boxpod),容納約二百五十至三百五十位輪候公屋人士。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向荃灣區議會呈交文件指,管道屋的建築方法較建造一般傳統樓宇簡單,可於極短時間內完成組裝,盡快讓有需要者受惠,加上管道屋內的硬件或間隔是預先大量按設計訂造,不會出現大量噪音、飛揚塵土、頻密運輸等問題,對區內環境、衞生及交通等影響極微。若取得預期成效,除可繼續擴展其規模外,亦為其他有志籌建過渡性社會房屋的非政府機構提供參考。 明年第四季入住 全期料700人受惠 項目預計今年上半年諮詢地區持份者,並向地政總署申請以象徵式租金批出短期土地租約,明年第一季於地盤施工,第三季接受租戶申請並進行甄選,第四季安排入住。如地政總署批出五年短期租約予該項計劃,估計全期約有五百至七百人受惠。 荃灣區議員林琳指消息傳出後,收到約八十五個意見,當中九成半居民反對,不少擔心水管屋會衍生排污、治安問題,她又指現時荃灣已出現逼爆情況,擔心興建水管屋,會進一步令交通擠塞。她認同香港應設立過渡性房屋紓緩房屋問題,建議政府與其「貪就手」設立水管屋,不如改裝政府閒置宿舍,橋底空地則可改作停車場,紓緩區內車位不足問題。 公屋聯會向荃灣區議會發信,指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上升至五點五年,輪候人龍長達廿七萬宗,未來公營房屋供應緊張,輪候時間很大機會繼續上升,突破六年不足為奇,基層市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又指明白過渡性房屋會為當區居民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權衡輕重,希望區議會支持計劃,為基層市民的住屋福祉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