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6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2012年2月,唐榮寫了一篇文章,「讓地少人多變回地大勿搏」,地大物「搏」是告訴市民政府有大量的土地,土地可轉為樓房,再推一步推論就是樓多勿搏,搏就是搏殺炒賣。
文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唐榮寄望下一屆、下下屆、甚至更遙遠的未來,每一代的領袖也不要忘記,充足的土地供應及儲備,才是港人之福。要把地少人多變成「地大勿搏」,絕對不是朝夕之事。唐榮女兒12歲(今時15歲了),十多年後成長要找房子時,希望那一代香港人不再有供應短缺的恐懼。
1992年後 再無新市鎮發展
有以上的感慨,原因是香港浪費了太多歲月,那時候,還是曾蔭權執政的最後歲月,那時候,政府公布正進行包括新界東北等多項土地用途研究和檢討,那時候,社會還在埋怨樓價高企、地從何來!轉眼兩年,樓價還是高企,地從何來問題還在,像最近的新東北發展的前期撥款已阻滯重重。
2012年多篇文章曾搜集了新市鎮的發展歷史,1961年有荃灣、沙田;1973年有屯門;1978年有粉嶺、上水及元朗;1979年是大埔及沙田延展的馬鞍山;1982年是將軍澳;1987年是天水圍、到1992年剩下東涌,可以這樣說,上世紀每一個年代,都有最少一個新市鎮的發展計劃,但自1992年後一切歸零,如果由當年推算至今,香港損失了20年歲月。
市區迫爆 土地問題急需解決
時間跑得有多快?與這些文章相隔又是兩年,恭喜一眾市民,損失的歲月增至22年。如果從另一個時間點計算,1998年政府首開展「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現在是2014年,又是16年歲月,新界東北還有多少路要走?(附表是最新新界東北規劃資料。)
香港發展了9個新市鎮以應付人口增長,分散市區過於擠迫的人口,改善居住環境。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3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約180萬人提供居所。當時香港的人口約420萬,現時人口約700萬。
9個新市鎮可劃分為3代。首3個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屬第2代新市鎮,於70年代後期動工建設;第3代新市鎮,即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的發展工程則於80及90年代展開。9個新市鎮現時的整體人口約330萬,預計到2016年將增至350萬。
大量的市民在輪候公屋、一眾無法在私樓市場上車的市民等待更多的新居屋、高樓價揮之不去、市區迫爆情況嚴重、大家怨劏房工廈房、香港極需要大規模的土地開發。不要填海、不要新市鎮、不要搬、不要拆、草樹不能砍……香港卻面對一大堆全部需要土地解決的問題!
大量集中供地 創造遏抑效果
舉個簡單例子,政府早前在大埔白石角大量增土地供應,撥出多幅地皮準備拍賣,結果一幅流標,一幅低價售出,同時引發一、二手減價,這就是同一地區(而且只是小小的社區)集中較大量供應製造的遏抑效果,新市鎮的開發才能創造這種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