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8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有意調整沿用多年的公私營房屋「六四」比例,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除了填海造地、開發棕地和私人農地外,據了解,港府亦有意接納經民聯的建議,研究將部分樓齡過高、地積比低高齡公共屋邨進行重建,藉此增加公屋供應;預料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估計亦會觸及有關問題。消息指,由於現時維修高齡屋邨的單位費用不菲,房委會已計畫稍後為高齡屋邨再進行「體檢」,如發現結構狀況轉差,不排除會建議拆卸。
房委會轄下現時有不少的高齡屋邨,樓齡超過四十年的屋邨,最新已增至超過二十條,而同樣位於港島的模範邨和西環邨,樓齡更雙雙超過六十年。房委會於二○一三年完成評估二十二條非拆售高齡屋邨的重建發展潛力,但其後隨即澄清,有關名單是只是作為日後考慮進一步進行更詳細重建研究的起步點,絕非決定有關屋邨會於短期內按確定時間表進行重建;房委會在過去數年,只曾決定拍板重建白田邨、美東邨和華富邨,比例相當低。
不過,隨著可供發展公屋的用地漸見緊絀,當局對屋邨重建的想法正醞釀改變。消息指,當局留意到現時有不少舊邨的用地,其地積比率皆未用盡,重建該類屋邨是其中一個可以提升房屋供應的方法,更估計個別舊邨有機會透過重建增加數倍的單位,作為中短期房屋供應來源,這增加房委會再次推出屋邨重建的可能性。
資料顯示,馬頭圍邨和福來邨是高齡屋邨之中最矮的屋邨,樓高分別不足四十五和五十米,而樓齡同樣達五十六年的和樂邨的彩虹邨,樓高亦普遍在六十米以下,具備透過重建而增建單位的潛力。
房委會現時轄下的最「年長」屋邨,如西環邨、模範邨、馬頭圍邨、彩虹邨和和樂邨等,大部分於十年前曾經通過結構勘察測試,在維修配合之下,可以保存最少十五年,只有華富邨被納入清拆計畫。據了解,房委會早前曾經討論,高齡屋邨在進行結構勘察後,已經過十年時間,距離建議保留時間只相距數年,是時候再進行另一次結構勘察。
消息人士指,公屋單位樓齡愈高,維修費用愈貴,為個別單位進行大維修一次,就需要高達五萬元,倘若部分屋邨在是次「體檢」中,被發現結構狀況轉差,不排除會建議拆卸。
一直提倡重建高齡屋邨的經民聯,今年較早前曾發表報告,稱加快重建「年老」屋邨,可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更曾邀請運房局局長實地視察尚未重建的石硤尾邨單位。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指出,本港現存的不少高齡屋邨,居民早年也是以「開荒」性質入住,但隨著大型運輸系統落成,紛紛成為位置優越的市區屋邨,一旦進行重建,除了能以較高地積比率發展,亦可帶來今天最為缺乏的市區單位,「這些其實是熟地,地積比率即使不是倍增,最少亦可增加三至四成。」
房委會過去一直憂慮,本港缺乏接收重建屋邨居民的土地,擔心推動公屋重建反而增加輪候公屋的時間。林健鋒認為,啟動重建後首一、兩年,雖然或會拖長「上樓」時間,但由於重建完成後可以增建單位,長遠有助縮短輪候時間。他又建議當局在屋邨物色空間,例如球場或商場,先興建一至兩幢樓宇用作原區安置,其後再為地區補回相關設施,料可減低對輪候家庭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