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0
經濟日報
撰文: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專家論市
內地房地產面臨調整,一線城市也要打折求售,但投資者無心戀棧,撤資離場,置業狂潮迅即轉為水盡鵝飛局面,剛性需求跑到那裏去?的確令人費解。
2003年,香港的樓價只是現在的三分之一左右,當時地產經紀高呼供平過租,可是大多數市民卻毫不關心,對置業安居依然提不起勁。
這幾年因為受到美貨幣量寬影響,資產膨脹,地產有價,社會出現了不少市民埋怨樓價太貴,無法置業,政府從善如流,狠下決心,一方面推出辣招,以管控置業需求,遏抑樓價上升。
另一方面,想盡辦法去增加土地供應,招數層出不窮,包括填海造地,開闢新市鎮,加快市區重建,提高地積比,甚至見縫插針等。政府的誠意,卻惹來一部分市民的不滿及非議。
香港實施遏市措施,不經意已超過3年,地產及相關行業成為政策重災區,長期承受經濟壓力,苦不堪言。政府想盡量包容市民意見,確實也要自定一條底線,否則除了被指摘左右不是人之外,最後還會一事無成。
間接對發展商有利
剛提出的優化雙倍印花稅措施,是比較合理的安排,應該受到換樓市民的歡迎,技術上卻使人覺得換置新樓有着數,間接對發展商賣樓有利,這是毋庸爭辯的事實。對於尋求賣樓套現的小業主,或一心選擇換置二手物業的換樓客而言,卻有點像「買豬肉搭塊骨頭」,只是有好過無的小恩小惠。
有關優化措施一旦生效,若發展商決定去貨求量,新樓盤繼續採取貼近或略低於二手樓定價,將進一步削弱二手小業主的議價籌碼,二手樓價更進一步受壓不言而喻,小業主別無他法之下,只剩減價一招可行,到時候,影響將由二手大碼樓漸次推向中價樓,甚至細碼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