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9
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市區重建已步入第三個年代,由1990年代主要涉及大規模地域的層數少舊樓重建,以賺取地積比增加維持自給自足,至今剩下來的多是多層舊樓,重建增地積比的方法已不管用,市建局雖坐擁262億元資金,但8項主導計劃將累計蝕去數十億元,響起財務警鐘;而在自負盈虧大前提下,市建局似乎只能採縮細計劃一招,與社會期望必有距離。
其實,上述問題早於2010年展開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中亦有觸及,但市建局資金充裕,問題便擱在一旁,重點推需求主導。但問題已迫在眉睫,熟悉地產運作的市建局主席蘇慶和決要挑起議題,讓社會認清問題所在。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表示,舊樓老化問題愈趨嚴重,社區重建成為政府未來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他曾研究市建局開展的9個需求主導項目,發現若要確保財務可行,重建地盤必須要有額外2.5倍以上地積比率空間容許發展,但由於不少舊區如九龍城區發展密度已達上限,若重建,財務上難以實行。
市建縮計劃 區會盼增推
市建局非執董黃國健稱,市建局難以承擔愈來愈多的需求主導項目,初步局方有構思完成目前8個項目後,減慢每年推展需求主導的數目。
不過,不少區議會和民間團體的想法與市建局背道而馳,前者希望擴大需求主導計劃,大不了政府注資。但在政府沒有注資的聲氣下,市建局的檢討只能在自負盈虧框架下進行。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