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7, 2024 星期一 間有陽光 幾陣驟雨 31° 79%

每蝕億億聲 「主動重建」擬收緊 研降收購價 市建局本周檢討

2014-05-19    明報
【明報專訊】市區重建局早前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視實施3年的「需求主導」計劃的申請框架,本周市建局將展開諮詢工作。消息透露,因預期已開展的需求主導項目會全虧蝕,故應否提高申請門檻是檢討重點,包括須集齊67%重建意願業權的要求,應否提升至80%才能申請,以及地盤最小面積應超過400平方米;另會研究應否取消劃一以同區7年樓齡樓價作為計劃的賠償標準,改以10年甚至是市價作賠償,以善用公帑資源,亦可令市建局財政得以「持續發展」。 需求主導8項目蝕數以十億 市建局2011年7月推出需求主導計劃至今已開展9個項目,除深水埗黃竹街項目觸礁外,其餘8個項目正展開相關程序,但《施政報告》提出市建局有必要全面檢討計劃,以確保計劃持續營運。消息稱,已開展的8個需求主導項目,「個個都蝕1億元以上,總計蝕數以十億元,不得不叫停計劃」,檢討是否可持續運行。市建局專責委員會本周三將開首次會議檢視計劃,並隨即就檢討展開諮詢,包括下月到立法會諮詢意見,料於今年底前落實新建議。 增業權比例 擴地盤範圍 不過,目前樓齡50年以上舊樓已增至約6000幢,較2010年4000幢增加一半,其中需要重建的幢數同期亦由2000增至3000,故局方認為需求主導有需要繼續實施,但考慮到持續問題,局方傾向減少項目數目。其中方法是從提高申請門檻及擴大地盤範圍着手,以減少推行項目,包括考慮將現時須集齊67%業權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如80%才可申請;並擬增加申請地盤的最小面積至逾400平方米。 市建局數字顯示,需求主導實施3年來,共接獲32宗面積小於400平方米的地盤申請,佔整體申請近30%;這些地盤重建後會成為「牙籤樓」,部分地盤更在街道「中間」,重建後難有規劃效益,未來傾向不接受申請。市建局亦研究未來收購需求主導地盤後,不即時重建,同時探討毗鄰是否有更大範圍作收購重建,將地盤擴大,令項目財務可行,又真正做到市區重建。 消息又稱,市建局內有董事建議從收購價着手減低建築成本,如需求主導計劃不再按同區7年樓的樓價作賠償,改以10年甚至市價賠償,「無理由4000元一方呎的舊樓,要用9000元、1萬元收」;倡議者認為,需求主導是居民主動要求市建局介入,應跟從市建局條件,若不願意,市建局就不用進場。消息承認,有關建議無論在內部討論或是非正式諮詢外界,均認為難獲社會和立法會支持,但仍值得拋出來讓社會討論。 學者建議考慮注資 曾參與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的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若減低賠償額,只會令業主更沒意欲參與重建,令舊樓老化問題惡化。關注重建問題的「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批評市建局不應只從財務利益考慮,並質疑局方指需求主導項目虧損的說法。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認為,隨着舊樓不斷老化,政府需要考慮新的重建策略模式,包括考慮注資市建局,重建沒有市場價值但有確切需要的舊樓;但若涉及市建局收回需求主導地盤不即時重建,或需牽涉修例。 明報記者 黃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