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6, 2024 星期日 微雨 26° 89%

善用沉睡孤島 大嶼山別有洞天

2014-05-16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唐榮收到筆名「維園亞伯」讀友有關保育與發展的投稿,原文分兩天刊登: 「在香港,只要任何政策提出地區發展,社會棟樑們便會『條件反射』式提出『保育』這個命題,無論是『郊野』、『文化』、『古迹』,皆為老虎屁股摸不得。 保育文化 非甚麼都不能碰 筆者絕對尊重及某程度上同意,在某些條件下,『保育』是作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所以,發展並不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亦須考慮保育的因素。但保育並不是甚麼東西都不能碰,保育要考慮其價值。 市民生活,除了那些高低不一的石屎森林,中間亦應有適量的綠化帶包圍,為公眾提供休憩的場所,所以,『郊野』是市民所需要及可享用的空間,亦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文化』的概念則較抽象,某一些地區,基於地點的偏僻,或者居民的生活條件所限,會與現代生活方式不同;一套電影令到永利街得到保育,讓市民可以在該些地點尋找集體回憶,但留下來的只能是建築物,文化的部分則需要極大的想像空間,成本與效益,見仁見智,但起碼都為社會發展之餘注入一點反思的元素。 需求迫切 應放眼新區覓地 至於『古迹』,則是極珍貴及無法取代的歷史,記錄及勾劃出香港在歷史洪流的一點一滴,那管只是一口古井,它記錄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習慣,確認留傳下來歷史的真偽,或指出對以往歷史的推敲。筆者認為這些是文化遺產,絕對要小心發掘、記錄。 近日因開發沙中線而發掘出來的古井,令到更多人反思,在保育與發展的兩難下,該如何選擇?面對鐵路的迫切以及不斷因保育而增加的成本,令政府及鐵路公司團團轉。 鐵路尚有機會更改路線,能用錢去解決問題;但在政府大力吹風的東北發展,會否亦因無法預知的『古迹』而造成更大的社會矛盾?畢竟,這些地方,亦曾是我們祖先聚居之地;再加上發展所需要的大量人口遷移及清拆,形勢上,筆者對這個發展極不樂觀。 但面對現實環境的需要,香港目前人口的增加,亟需增加用地照顧市民住屋及營商,除了在已發展的地區『盲搶地』,政府是否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去善用從未開展過的地區? 無錯,筆者指的是大嶼山,一個比香港島更大的島嶼。 中部大部分土地 仍是禁區 讀者請稍安勿躁,大嶼山被認為是香港的『後花園』,香港人豈能光為發展便要讓市民付出如此高昂的社會成本? 大嶼山,並不泛指港人愛到的梅窩、長沙等露營熱點,亦不止大澳等有特色的原居民生活地,基本上,大嶼山的發展,香港市民的後花園,亦只限於沿岸的部分。 大部分的大嶼山面積,市民都不能隨便進入,需要申請禁區紙才能前往,這個讓港人禁足的地方,與『後花園』之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講法。筆者所提及的大嶼山發展,並不泛指港人後花園之地。 這個沉睡的孤島,因交通等問題,可說是香港的處女之地,歷史因素上,除了捕魚等行業而令沿岸一帶滙集成村落,中部大片土地,正是香港未來發展的良好平台。 由青馬大橋落成,大嶼山已經是陸路連接的一員,但單一的陸地連繫並未完善發展的條件,但隨着另一條『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正如雙臂堅實地抓着這個島嶼,開始有發展的條件。 不過,要發展的另一個考慮,到底該如何發展?否則,又是大澳居屋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