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2, 2024 星期五 短暫陽光 19° 75%

生態保育關鍵 借鑑外國技術

2017-05-05    經濟日報
政府希望藉填海增供應,連民間智庫亦搶閘提填海大計,惟填海始終屬惹火議題,當局若要扭轉公眾對填海的負面印象,填海工程須加強生態保育,並參考外國新穎填海技術。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期間,曾經說過在中長期土地供應之中,填海是無可避免的一環。問題是近十多年來,社會保育的意識上升,昔日大興土木、移山填海的做法,未必是最合社會期望的方法。 在市民眼中填海造地日漸與破壞生態掛鈎,要改變這種公眾印象,除了要靠宣傳、推廣「洗底」外,更重要是在個別新填海項目之內,完善保育水平。例如,東涌填海計劃採用非疏浚式,又建立生態海岸線,但填海區近海岸公園,始終惹爭議。 海上人工浮島 供物流用 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稱,雖然非疏浚式填海的確污染較少,但海洋面積始終減少,不能說是無生態影響。他認為,政府填海發展需要有保育環境的心態,例如填海前就在鄰近地區設立生態保育區,安置受影響的海洋生物,而非只是在破壞後才作補償。 除加強生態保育外,目前海外城市亦有不少新穎填海技術可以借鑑,例如日本研究出人工浮島的填海技術,亦即是利用鋼板在海上建成龐大浮台並利用穩定器來固定位置,達至增加土地而毋須堆泥填海,並在東京羽田機場第4條跑道採用。有關技術雖然難以運用在提供房屋土地供應方面,但能夠提供不同的物流或政府設施之用,以騰出土地作住宅發展。 報道系列: 填海機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