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20, 2024 星期五 大致多雲 29° 84%

基金:填海造就今日新市鎮

【明報專訊】團結香港基金認為香港必須靠填海造地,基金不同意有意見指「填海地必用來建豪宅」的說法。報告透過對比多個新市鎮過去及現在的衛星及飛機圖片,發現填海地上其實興建了不少市民熟悉的公屋及居屋屋苑,包括屯門友愛邨丶大埔廣福邨丶青衣長發邨及將軍澳尚德邨等。 將軍澳八成住宅地靠填海 基金會昨公布的報告指出,近年除了填海工程停頓外,填海更彷彿成為了社會禁忌;但基金會認為,填海一直與香港發展密不可分,更為發展新市鎮提供必要的土地。基金會分析了將軍澳、東涌、大埔、屯門、荃灣、沙田共6個大型新市鎮的人口及土地規劃情况,發現其中將軍澳有多達七成人口居於填海地上,有八成住宅用地由填海所得;而比例最少的沙田也有逾三成人口居住在填海地上,可以說沒有填海,便不會有該6個居住了全港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新市鎮(見表)。 報告指出,70年代政府發展了荃灣、屯門、沙田、大埔丶元朗丶粉嶺及上水等6個新市鎮,80代開始有天水圍及將軍澳,但在90年代發展東涌新市鎮後,自2000年起便再沒有新的新市鎮發展。 指利全面規劃 減收地變數 至於政府規劃多年的洪水橋、元朗南、錦田南、新界北等新發展區皆不牽涉填海,要依賴收回現有農地及棕地,基金會預料收地工程勢必耗費大量時間,為發展添上不確定因素。 另外,報告綜合屋宇署、地政總署、城規會及發展商的數據,以及實地考察,發現自2000年起近六成落成的私人住宅單位都是建於填海地上。換言之,如果政府在過去沒有積極填海造地,今天私樓供應短缺的困境只會更加嚴重,樓價恐怕只會更高。基金會又分析了1997至2016年間政府拍賣的住宅地,發現填海所得的地皮,比透過其他方式得來的地皮,平均地盤面積大逾兩成,平均地積比率更高出近六成,反映填海地皮有利進行更全面的規劃,例如作大型混合發展及加入交通配套如車站及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