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8
經濟日報
東大嶼都會屬中長期供應選址之一,團結香港基金昨日提出強化版,將填海規模倍增至2,200公頃,將提供25萬至40萬伙,更提出7成單位作公營房屋之用,最快11年內可入伙。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名為《跳出框框,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的研究報告,提出要在政府《香港2030+》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基礎上,在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大規模填海2,200公頃,較官方建議的1,000公頃方案增加1.2倍,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4,700公頃)。
冀提升居住面積 7成單位作公營
根據方案,人工島將劃出28至32%的土地作為住宅發展,相當於620至700公頃土地,合共興建25萬至40萬伙,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除了減少公私營房屋的短缺外,亦希望能夠將人均居住面積由現時170平方呎有所提升。強化方案更提出,將7成單位用作公營房屋發展。
另外,人工島亦可提供12至21%的土地作經濟用地,相當於460公頃,用以發展教育、創意工業、會議及展覽業、醫療及創科5大產業,其餘土地則用作基建、交通配套及社區設施。
最快2029年 首批居民入伙
在落實時間表方面,報告建議採用分階段方式發展,包括同步進行填海及建築工程,預計第1階段可於11年內完成,即最快2029年有首批居民入伙,而第二階段則將在14年內完成。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強調,土地是萬物的源頭,單靠東拼西湊,是無法解決香港現有的問題。社會需要一個長遠、客觀的土地計劃,當中「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能有效解決香港現有的土地問題。
至於基金會總幹事鄭李錦芬解釋,政府提出1,000公頃填海過於保守,未能釋放土地潛力,故此定出2,200公頃的填海面積。對於公營房屋比例高達7成,會否擔心變成「翻版天水圍」,鄭李錦芬強調,人工島將打造成另一個核心商業區,只有3成土地作建屋,其餘作商業發展,不擔心變成另一悲情城市。
同時,計劃亦提出,興建3條公路及鐵路連接現有交通系統,鐵路方面則接堅尼地城、美孚及屯門南鐵路,將與填海工程同時進行,居民入住後亦不會成孤島。
就填海造價,基金會現階段未有總體估算,但參考顧問公司提供數據,估計填海造地成本每平方呎須1,360元,而興建相關運輸設備的成本每平方呎須650元。整體造價料達數千億元。
不過,環保團體質疑填海計劃可行性及造價太高,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李美華稱,填海為海洋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並稱無足夠數據顯示選址不會影響江豚棲息等。
撰文 : 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