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 2024 星期六 微雨 27° 88% 三號強風信號

倡郊園「可加可減」 邊陲建公屋 500公頃紅花嶺劃郊園 環團﹕7年前已承諾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當年競選時提出研究開發郊野公園以解決房屋問題,他昨於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重提發展郊野公園的想法,指社會應思考在生態價值不高的邊陲地帶興建公屋及老人院。同時,他提出將逾500公頃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保育具高生態價值的地區。環保團體憂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將打開缺口,破壞郊野生態。 指郊園及「特別地區」已增38公頃 梁振英於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擬將更多具高生態保育價值的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並增加生態保育土地的總面積,包括將500公頃的沙頭角紅花嶺指定為郊野公園,另透過換地方式,以大埔船灣已修復的堆填區換取沙螺洞內具高生態價值的私人地,以保育沙螺洞(見另稿)。另當局過去幾年亦將合適的「不包括土地」,例如西灣等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令現時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的總面積增加了38公頃。另發展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時,亦會設立約37公頃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 梁:盼騰低生態價值土地解決住屋問題 梁振英指出,擴大郊野公園範圍的同時,也應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興建公屋及非牟利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他認為這是關乎下一代福祉的議題,值得社會認真權衡得失利弊。 梁振英在記者會上進一步指出,郊野公園佔本港總面積四成,相當於住宅總面積的6倍,面對郊野公園的土地有3個做法,包括「不加不減」、「只加不減」及「可加可減」,「我們加一些有生態價值的(土地)到郊野公園的面積裏,或者保育地區的面積裏。但我們騰一些低生態價值的土地出來……解決市民、尤其是中層和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以及老人院的用地問題」。 政府:現屆無改劃郊園計劃 政府消息指出,現屆政府無計劃改劃郊野公園用地,亦無相關選址。然而面對政府能改劃及發展的土地即將耗盡,當局須提供原則性的概念讓公眾思考,討論能否透過保育高生態價值的地區,以換取發展低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 長春社:邊陲地屬緩衝 憂骨牌效應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郊野公園是一個整全系統,邊陲地帶及綠化帶是鄉郊及城市的重要緩衝,發展郊野公園邊界將造成骨牌效應,影響生態系統,「郊野公園一寸都不能少」。他指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是早於2010年開放邊境禁區時的承諾,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亦不贊成郊野公園「可加可減」,批評梁振英的說法是數字遊戲,「所謂新增的土地是原有的自然資源,本身都是要納入作保育的,根本無增加」。他又擔心若開此先例發展郊野邊陲,便會打開缺口,令郊野公園淪為政府的房屋儲備。 另外,梁振英交代政府改劃用地的進展。梁指上任以來共覓得約19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用地。截至本月中,接近一半、即93幅土地已完成改劃或撥作房屋發展,另外21幅亦正改劃。此外政府最新覓得額外25幅用地可作改劃,大部分屬元朗和北區的綠化地和政府社區用地,料可於2019年起的5個財政年度內撥作房屋發展,提供超過6萬個單位,當中逾八成將為公營房屋。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