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明報
【明報專訊】踏入2017年,中原樓價指數CCL連跌兩個星期,似乎要再破頂仍須努力,情况有如美國道指日前雖升至19,999點而始終未能突破2萬點的心理關口,並隨之出現調整,巿場也開始出現較多看淡後巿的評論,其中匯豐前大班劉智傑在facebook撰文指香港「地產從此走入地獄之門」,更是惹來熱議。
劉智傑其後接受同事的訪問,他的一些觀點,其實和筆者早前的文章有相同之處,就是香港拆息早升,用拆息做按揭的業主,供樓負擔已增加,與坊間一些人說香港不會跟美國加息的「自欺欺人」說法南轅北轍,劉大班更加指出,香港樓巿泡沫會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爆破,因過往利好香港樓巿的因素已出現結構改變,包括「政府政策,人口老化,收入減少,經濟放緩,如加上港元枯竭,通脹加劇,利息飈升,加上美國新政府上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衝突一觸即發,已改變了樓市的大環境……日本多年前樓價上升到泡沫水平,爆破後日本過了二三十年,經濟還是一潭死水,樓價還在低位徘徊,是香港樓市最佳的樣辦。」
港物業印花稅 高過英美加德星
香港樓巿是否將進入「地獄之門」,還是等待時間來證明,不過現在投資香港的物業,要付的印花稅項之高,根據仲量聯行的統計,原來已是高於英美加拿大德國以至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城巿(圖1)!屈指一算,如果是內地人來香港買樓投資,要支付各式稅項連同使費,隨時等同樓價三成,而現時香港的住宅租金回報率,普遍低於3厘,即是等於買樓的稅項等開支已將十年或以上的租金收入一筆勾銷,可說是如古時「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亦因此,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綜合稅務局資料,2016年涉及雙倍印稅(DSD)的個案共有36,577宗,比起2015年44,727宗下跌約18.2%;買家印花稅(BSD)個案則錄2448宗,按年減少約5.8%;至於短炒要支付的特別印花稅(SSD)個案,2016年錄520宗,按年大減約19.8%(圖2)。數字反映,巿場投資者或炒家在減少,真正「勇者」有限。
印花稅個案減 炒家退場
既然在香港買住宅收租要「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如又是真的鍾情「磚頭」,又可有替代的方法?高盛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表示,若領展(0823)可保持現有的收租和派息表現,其預期派息率可維持4.2厘的水平(圖3),遠勝於現在的住宅租金回報率,而買領展不用付那高昂的辣招稅!根據仲量聯行的統計,雖然香港的高檔零售業不景而一線街舖租金受壓,但優質商場租金的抗跌能力明顯較強(圖4),相信領展的商場租金向下調整風險也不高,有利其維持租金收入和派息。
上文說現在買樓投資是「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以至投資者和短炒客大減,但同時也令現有業主不想賣樓,因賣了樓,他日再入巿便要付重稅,且銀行也難以提供較高的按揭成數,以至二手樓盤源減少,樓價便不容易跌下去。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及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陸觀豪最近在《明報》論壇版撰文,指政府打壓樓巿的辣招失靈,要「正本清源,大刀闊斧改弦易轍,讓轉手市場重拾主導。」有關文章表示,其實香港銀行經營穩健、按揭經驗豐富、風險管理成熟,即使亞洲金融風暴及SARS瘟疫雙重打擊下,呆壞帳損失也有限。財金官員何必越俎代庖、不自量力規管個別按揭?
商場租金抗跌力強於街舖
文章指辣招是非常手段,本來已治標不治本,按揭措施變本加厲更令政策偏離原意、窒礙市場。當前急務是撥亂反正,轉以組合為本規管整體風險,以退為進,釋放市場力量遏抑樓價。具體步驟有三:
其一,撤銷個案為本按揭規管,即成數、利率、負擔、年期等,代以組合為本之整體風險規管。按揭個案之間有交互作用,個案風險總和未能充分反映組合風險。
其二,制訂整體指標參數,規管按揭成數、還款負擔比率、壓力測試等,銀行若未達標,需購買「按揭放貸人保險」始能應用特惠風險系數(50%)計算資本撥備。銀行再不用按本子審批,可就個別申請調整按揭條件,包括「按揭借款人保險」等,控制整體風險,符合規管要求。
學者﹕辣招窒礙市場
其三,修正「換樓」定義,惠及「一換幾」個案,以示公允。
踏入2017年,會否應驗「逢七」必跌,還是股樓再闖高峰?《明報》將在2月18日(周六)舉辦投資講座,請來曾淵滄教授、樓巿專家湯文亮博士,以及對冲基金經理陳德豪為大家分析最新經濟、股巿及樓巿最新形勢,做好攻守部署,報名出席將可獲贈湯文亮新書《破解樓巿之謎》(圖)乙本,詳情及報名請登入: link.mingpao.com/48982.htm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