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17, 2024 星期二 大致多雲 28° 82%

公屋20年面貌多變 優化細單位更見使

2017-06-19    星島日報
為配合本港人口發展,公屋數目在回歸二十年以來足足增加近一成三,其間公屋面貌不斷變遷。見證公屋演進的房署副署長馮宜萱直言,即使近年所興建的公屋不時被標籤為「插針樓」,但設計過程卻是花盡心思,優化單位內部設計。她認為,公屋設計近年的最大突破,是以兩米作為一個起居間長度的布局設計,即使部分單位的面積或較以往為細,但卻見使得多。   本港在一九九七前回歸後,即步入公營房屋的建屋高峰期,從九七至○○年期間,每年也有多達五萬個單位落成。房署副署長馮宜萱憶述,本港當年大型地盤較多,加上普遍較為平坦,令公屋可以普遍採用標準型設計,即九十年代常見的和諧式,以及主要應用於居屋的新十字型和康和式,「這類統一化的設計,當時加快建屋流程,但由於每座也是樓高約四十層的『平頭裝』設計,令四周環境也變得一樣,因此很多時為人詬病,最常說是容易令阿婆『蕩失路』。」   不過,隨着建屋地盤的環境愈來愈複雜,房署○○年開始引入因地制宜的設計模式,除了希望善用土地資源,亦是為了配合當時新增的規劃要求,包括保護山脊線和風環境,令部分即使沿用標準式設計的樓宇,也需要「削翼」或略為後移作遷就。馮說:「這令坐落在同一屋邨內的樓宇,外貌開始變得不一樣,甚至出現一種高低有致的感覺。」   房署其後再引入預製構件,配合因地制宜的公屋設計,但部分公屋單位面積卻因而較以往細小;以現時的一至二人單位為例,實用面積只有約為十四平方米,但昔日普遍採用的和諧式設計,其一至二人單位的實用面積卻有十七平方米。   馮宜萱解釋,昔日公屋單位很多時「三代同堂」居住,但隨着時代的轉變,現時每戶平均只有二點八人居住,毋須再建太多大型單位,但就強調現時單位的內部空間,較九十年代落成單位見使得多。她說:「房署從居民擺放家私或間房的角度去考慮,將每個起居間的長度設定為兩米;例如一至二人單位的客廳就會長約四米,提供相當於兩個起居間,可讓居民視乎自己的需要布置家居。」   房署近年很多時更「順應民意」,改動公屋單位的室內設計。馮說,留意到有一個時間,居民在入伙後往往改動浴室的大門位置,後來才知道他們為客廳增加一幅牆,方便擺放家具或電視,因此為了減少浪費建築物料,該類單位的浴室大門近年已設於另一方向。她又特別提到,現時公屋單位內的插座已改用「孖插蘇」,所提供的數量也較上一代單位為多,「現代人有很多電器需要充電,又不想弄到整屋也是拖板,因此在設計時也需要與時並進。」   房署近年常被批評以「見縫插針」方式興建公屋,馮宜萱認為即使所建的是「插針樓」,過程也是花盡心思,務求設計可與社區融合,相信未來落成的公屋單位,其環境也會優於上一代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