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3, 2024 星期六 微雨 21° 63%

規劃署倡綠色指數 三維植披向上發展

2017-01-03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當局早前公布跨越二○三○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除了提出造地逾一千七百公頃,亦建議增加休憩用地。規劃署提出,本港未來可仿效外國做法引入「綠色指數」,以三維的概念引入具質素的多層式綠化空間,提升注入休憩用地的潛力,又應考慮加強郊野公園生態敏感性較低部分的美化和康樂潛力,以及改善各類長途遠足徑和家樂徑,方便市民直達郊野公園的入口。   正在進行為期六個月諮詢的《香港2030+》,提出本港未來的人均休憩用地應增至不少於二點五平方米,但現時仍有多達六個地區仍低於二平方米的水平,包括灣仔、中西區和東區。   負責研究宜居高密度城市課題的規劃署城市規劃師蕭亦豪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港屬於自由市場,未來難以直接透過要求發展商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去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但協助進行《香港2030+》研究時卻發現,本港部分市區尚有增加休憩用地的空間。   他透露,曾經深入分析人口密度在全港數一數二的旺角區,留意到行車道路差不多佔去兩成七地面空間,尚有百分之二的土地用作鐵路相關用途,整區的公共休憩用地實際只有百分之五,「倘若有百分之一的道路,可以轉做休憩用地,整區的公共空間也可以頓時增加百之五……若要釋放公共空間,其實仍有無窮無盡的可能。」不過,各區情況不同,有需要進行較深入的檢討,才能得知如何在市區增加人均休憩用地。   為了令個別用地、以至地區和區域層面的發展,達致長遠的環保和綠化目標,增加休憩用地或綠化空間,規劃署認為本港未來應考慮外國做法,探討引入綠色指數的可行性,要求日後發展項目提供的綠色空間,數量必須符合指數的要求,而發展項目亦須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設計和建造。   有別於採用傳統的二維參數來量度綠色空間,綠色指數一般包含多個元素,如植被生物量、葉面積指數、碳儲藏和封存量、水體覆蓋和表面滲透率。   規劃署城市規劃師張芝明介紹,德國柏林早在八至十年前已引入類似的生境指數,由於是以三維的概念考慮綠化,即包括地面及高空發展,所栽種植物的品種、土壤和其碳存量會一併計算,有助社會達至綠化目標。   此外,規劃署亦認為郊野公園是另一種可被加以利用的綠色資源;替本港「藍綠空間」設框架時,署方提出未來考慮加強郊野公園生態敏感性較低部分的美化和康樂潛力,亦可改善各類長途遠足徑,方便市民更容易到郊野公園的康樂場地遠足徑入口,以及提供更多元並能配合郊區環境的康樂設施,如越野單車設施和可供夜宿的露營地點。   張芝明說,除了營造新增的休憩空間,亦可將市民直接帶進現有的休憩空間。她指,本港雖然有八成市民居於郊野公園的三公里範圍以內,但無可否認現時前往郊野公園並不容易,很多時需轉乘幾次交通工具,因此未來有需要改善郊野公園的連接,方便市民享用郊野公園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