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市區有重建價值的舊樓漸減,令市區重建工作陷入「樽頸」,有需要突破傳統模式。新任行政總監韋志成透露,市建局已挑選油麻地及旺角兩個地區逾三千三百幢舊樓,明年第二季展開地區規劃研究,嘗試勾劃「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探討將舊樓地積比率轉移及儲備的可能性。消息指,市建局收購一些舊樓後,將地積比轉移至同區發展潛力較高地盤,原有舊樓則透過復修改善。
市建局一直着重推動個別重建項目,過去一年則開始推展小區發展模式。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透過網誌表示,董事會已於上周通過在油麻地及旺角兩區進行地區規劃研究,預計明年第二季展開,為期兩年,因應人口、社會特點,以至樓宇狀況及用途等進行研究分析,制訂出詳細計畫及推行不同的策略方案,希望可替該兩區勾劃出一份「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成為市區更新工作的新策略,為過去面對一些困局或規例限制尋求「鬆綁」和突破。
研究範圍總面積約為二百一十二公頃,涉及三千三百四十五座樓宇,當中超過八成,即二千七百多幢樓宇樓齡達三十年或以上。他說,挑選油麻地和旺角地區進行研究,是由於兩區約有五成樓宇的樓齡超過五十年,當中不少已超出現行城規和法例所准許的發展密度限制,很難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重建,加上該區是全港最細的分區之一,但人口密度極高,拆卸重建涉及安置大批居民,需要長遠規劃和技術研究。
韋志成指,於該區重建,安置居民是首當其衝的大難題,所以規劃研究時,會探討如何提升該區目前的土地使用效益及發展潛力,例如研究轉移地積比率及儲備地積比率的可能性,以及尋找適當地段以提升用途效益、規劃參數及改劃用途的機會等,並指近年開始轉型的九龍東是可借鏡例子。
他又透露,目前市建局「4R」(即重建、復修、保育、活化)工作策略,將會加入第五個「R」─「重置」(Retrofitting)的元素,而在制定發展概念藍圖時,亦將引入智慧城市元素,透過智能運輸、智慧家居裝置及智慧樓宇設計等創新概念和技術,協助解決舊區老化問題。
據了解,市建局之所以希望在市建重建策略之上作出調整,是考慮到現時不少市區舊樓的地積比率,與重建後的地積比率,差距愈來愈細,根本難以吸引發展商入場重建,故希望在完成研究後,可替兩區不同地段重新制定發展參數,以便局方或發展商日後選擇收購一些尚未用盡發展地積比率的舊樓,可為地區「儲起」可供發展地積比率,再轉移至同區發展潛力較高的地盤,原有地盤則可透過復修改善環境。(詳見配稿)
市建局非執董潘永祥認為,一般而言,通過整個地段發展組合規劃,可以改善環境和設施,不只是將個別地盤高度拉高,而透過轉移地積比,整體發展的利潤可能高於分開個別發展,有更大誘因令發展商提供更多休憩空間,高低有致的樓宇布局亦較有層次,更易改善景觀。他指,透過轉移地積比,可以選擇發展地點較佳的地盤,興建更多單位,而剩餘地積比被抽走的地盤,除重建外,亦可以考慮以復修方式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