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0
明報
【明報專訊】本報統計屋宇署過去5年就新建私樓項目批出的動工紙資料,以屋宇署實用樓面面積(Usable Floor Area)計算,面積小於15平方米(約161呎)的「納米樓」單位,去年獲批興建達2657個,較2012年飈升逾11倍,佔去年新建單位13%。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回覆稱,會密切留意市場情况,有需要時考慮透過賣地條款施加合適要求。
局方沒「納米樓」定義
多名建築及測量界人士均認為,面積小於15平方米的單位已可視為「納米樓」,是不宜居住及非人性化設計,與政府提倡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願景相違(見另稿)。
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綜合回覆本報稱,沒有就「納米樓」單位下定義,但會密切留意市場情况,有需要時考慮在出售個別住宅用地時,透過賣地條款施加合適要求,因時制宜地回應市場需要;因由賣地至樓宇落成需時數年,其間市况會不斷轉變,現應給予市場空間調節。
去年建2657個 2012年216個
政府預計未來3至4年約有9.3萬個私樓單位落成。本報統計屋宇署於2012至2016年期間就新批的動工紙資料,扣除廚廁等面積後,實用面積低於15平方米的單位逐年遞增,去年更呈「爆發式」增長,全年共興建最少2657個「納米樓」單位,較2015年的888個增加兩倍,更較2012年的216個飈升逾11倍。
單位平均面積17年新低
屋宇署資料並顯示,去年獲准動工的住宅單位共20,842個,涉及總實用樓面約63.1萬平方米,平均每個單位面積僅約30.2平方米,即約325方呎,平均面積屬過去17年新低。即使是2014年及2015年動工興建的單位,平均亦有約476方呎及約444方呎。
去年最少有5個樓盤興建面積小於10平方米單位,當中英皇國際旗下的跑馬地奕蔭街項目,有64個單位的實用面積僅5.7平方米(約61呎);而由俊和及益兆興業聯手發展、位於屯門井財街的「菁雋」,亦有276個單位的實用面積僅6.6平方米(約71呎)。若以項目數量計算,則以恒基地產佔最多,去年最少興建3個這類樓盤,包括北角「尚譽」及何文田「加多利軒」,最小的單位實用面積只約83呎及88呎。
跑馬地推61呎單位 英皇:擬作服務式公寓
本報向恒基、俊和及英皇查詢興建細單位的考慮因素,但恒基及俊和在截稿前未有回覆。英皇回覆本報表示,就跑馬地奕蔭街的項目,將傾向出租作長線收租用途,構思是打造全新的服務式公寓。
長策前成員:供應增 轉售價或降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成員黃遠輝表示,當年長策會對私樓單位定義,是以每個單位面積40平方米推算,故得出未來10年興建18萬個私樓單位的目標。他承認,市場上愈來愈多「納米盤」非常不理想,預料隨着供應增加,這類單位的轉售價值有可能降低,提醒買家購入時需審慎。他建議政府考慮在賣地條款設立興建單位上限等措施,以紓緩單位過分細小化的問題。
另一長策會前成員鄔滿海認為,「納米樓」湧現正反映市場供求不平衡,「雖然現時家庭出現細小化,但單位都唔應該細得咁緊要」,相信在房屋供應增加下可望逐步矯正目前情况。
明報記者 黃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