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3, 2024 星期六 短暫陽光 18° 76%

港長遠欠1200公頃地 倡拓兩增長區 2030年後規劃 發展東大嶼新界北

2016-10-28    明報
【明報專訊】政府昨公布本港在2030年後的長遠規劃遠景及策略報告(香港2030+),評估本港發展現時所有的新發展區後,長遠仍欠1200公頃土地,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總發展面積達1720公頃,容納最多105萬人。政府表示若完成所有「香港2030+」的規劃,本港足以容納900萬人,並預留約10%土地作為發展緩衝。 建議中的新界北新發展區涉及約200公頃棕地,集中在坪輋、恐龍坑等地區。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政府下定決心「迎難而上」發展棕地,以改善鄉郊環境,明年起將普查研究全港棕地。 涉200公頃棕地 明年起全港普查 發展局昨起就「香港2030+」報告諮詢公眾半年,料於2018年完成「香港2030+」研究。陳茂波表示,報告為本港在2030年後的長遠規劃提供概念框架,目的是將本港發展為具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及更宜居的都市,報告提到本港將面對人口老化、樓宇老化及居住人口與就業分佈不平衡三大問題,並推斷本港至2040年後的土地需求將不少於4800公頃,而目前已落實及規劃的發展項目可提供約3600公頃土地,並預料於2030年代中期全面落實,但仍欠缺1200公頃土地,包括約200公頃房屋用地、300公頃的經濟用地及700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與休憩用地。 消息稱,「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佔比大增,是因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及重視可持續發展,未來新發展區的環保設施如水冷系統及廚餘廠等,醫療設施如安老院舍及綜合診所等,將大幅增加,但消息稱相關面積分佈只屬初步估計,最終發展參數仍待研究落實。 為滿足本港長遠發展的土地需求,報告提出發展兩個策略增長區,包括坪輋、打鼓嶺、恐龍坑、新田及落馬洲一帶的新界北新發展區,以及在大嶼山東面的交椅洲水域填海逾1000公頃發展東大嶼都會,預料兩個項目總發展面積達1720公頃,當中新界北提出兩個構思發展方案,預料可容納25.5萬或最高35萬人口,而東大嶼都會預料容納40萬至70萬人。 盼未來可形成3發展軸心 報告又提到,因應本港地理位置優勢及基建設施,未來可形成3條發展軸心,包括「西部經濟走廊」、「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以及「北部經濟帶」(見圖)。 規劃署長凌嘉勤表示,預料至2043年本港人口將達最高峰的822萬,之後人口會回落,若能完成「香港2030+」所有規劃,本港將可容納900萬人口,並可預留約10%土地作為發展緩衝。 不過,報告提及的新界北新發展區,研究範圍雖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但報告未提及該處有任何發展(見另稿)。 針對會否先發展棕地,凌嘉勤說新界北新發展區範圍內約有200公頃棕地,主要集中在恐龍坑及坪輋。陳茂波表示,目前棕地使用狀况不理想,強調政府已下決心「迎難而上」發展棕地,以改善鄉郊環境,但棕地發展需按部就班。 新界露天倉經營者協會主席鄧坤盛表示,業界最關注並非賠償,而是就業,他說新界北有不少棕地,用途不一,包括貨櫃場、停車場和物流倉庫,認為政府發展時要想清楚,要令業界搬遷妥當。 姚松炎質疑大力發展不符人口預算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姚松炎表示,「2030+」研究跟過往的規劃諮詢不同,沒註明實際發展年期,但統計處已公布2043年後香港會出現二戰以來第一次人口萎縮,質疑政府大力發展最終不符人口預算,又認為政府在沒有棕地及新農業政策下,便輕言釋放農地及發展棕地,質疑這樣的情况下諮詢公眾,如同逼市民在沒足夠資料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