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4, 2024 星期六 微雨 24° 90%

2030後規劃 倡拓千公頃農業區 重點發展棕地綠化帶 今周起諮詢

2016-10-25    明報
【明報專訊】政府擬於本周四就「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展開公眾諮詢並公布詳情。據了解,針對直至2044年本港住戶數目將較現時增加約50萬戶,文件提及要重點發展棕地及綠化地帶,新增土地供應則包括新界北及大嶼山;亦建議在新界北的坪輋及打鼓嶺等地,預留約1000公頃地(約相等於3個啟德發展區)設立「農業優先區」。 明報記者 黃俊鋒 馬耀森 範圍相等於3個啟德發展區 有「香港2030+」專家諮詢小組委員認為,政府在增加房屋供應同時,亦要考慮如何令本港更「宜居」,包括如何應用資訊科技發展「智能城市」,以及如何回應市民對綠色都市的訴求,例如大力推廣「藍綠建設」,當中藍指水體,綠則指綠化景觀、減排節能,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本,改善生活環境。 政府上一次於2007年發表《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為本港直至2030年時的長遠發展提供規劃框架,當時提出要發展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興建蓮塘/香園圍口岸等,近年陸續動工。但部分建議如發展坪輋及打鼓嶺,以及在大嶼山興建新貨櫃碼頭港口等建議則已擱置(見表)。 政府去年表示將全面更新及探討2030年以後的規劃框架,以配合本港最新發展需要。發展局長陳茂波日前透露,將於本周內展開公眾諮詢,預料於2018年初完成「2030+」的研究報告。 擬發展創科新興產業 據了解,行會已討論「香港2030+」的綱領,最快本周內發表並展開公眾諮詢;當中因應未來新增住戶所衍生的房屋需求(見圖),報告再提出重點發展以坪輋及打鼓嶺為主的新界北新發展區,以及在大嶼山東面的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發展東大嶼都會,長遠作為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消息稱,由於部分坪輋、打鼓嶺的土地接境重點高新科技發展的深圳,具高潛力發展,不會只作純住宅發展,會撥地連繫深圳作經濟發展用途,例如可考慮發展創新科技的新興產業等。 報告亦會提及要全面整合本港土地供應,提出土地使用優先次序,包括建議大力發展棕地及綠化地帶。消息稱,市區土地已用得七七八八,下一步要有系統地發展棕地及綠化地帶,這可滿足日後本港住屋和發展需求,但要先解決棕地作業的安置(見另稿)。至於綠化地帶,會先處理一些已荒廢、被破壞和保育價值低的綠化地;至於社會上有聲音認為應發展郊野公園以及預留作丁屋發展的「鄉村式發展」地帶,消息稱因反對聲音及基建配套不足等困難,預料報告不會提及發展。 困難多 料不提發展丁屋地 另外,報告亦提倡發展本港為宜居城市的長遠願景,建議預留土地發展農業,以配合食衛局的「農業優先區」政策,當中擬於洪水橋、古洞南等地區發展的「農業園」屬試驗性質,最終目標是預留及開發約1000公頃農地,料可提升農產品自給率至8%(見另稿);同時亦提倡發展「海水化淡廠」、更多地運用資訊科技發展「智能城市」等。 羅致光:應注視長者需要 香港2030+專家諮詢小組成員羅致光接受查詢時稱,未來30年本港將面對嚴重人口老化問題,因此他於會上曾建議要更注視長者需要,包括研究是否有空間修訂《建築物條例》,令室內單位可採用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例如令輪椅可在單位內出入等;另外亦要關注極端天氣下本港食水會否受影響等。另一成員劉振江接受查詢時則認為,足夠的土地供應是社會持續發展重要一環,社會要全面討論如何在增加土地供應上,亦能平衡環保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