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4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連月就本港土地供應發表意見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再次撰文重申坊間一些言論,指有地就能立即建屋或作其他發展用途,是錯誤迷思,他解釋政府要將未規劃的「生地」,變成可建屋的「熟地」需要「過關斬將」,長時間進行各項內部和法定程序。他亦透露,政府將於本星期公布跨越二○三○年的長遠規劃願景與策略,就如何提升生活質素、加強經濟競爭力、增加土地發展空間等展開公眾諮詢。
陳茂波昨日再次發表網誌,談及土地供應問題的迷思,稱處理土地問題應該避免政治掛帥、民粹考慮,而忽略香港長遠整體利益。他指很多評論經常出現「誤區」,認為有地就能立即建屋或作其他發展用途,但事實上,要將「生地」變成「熟地」作高密度發展,需要考慮眾多因素,包括環境規劃和基建配套等,當中亦需要長時間進行各項內部和法定程序。
陳茂波以皇后山前軍營用地為例,即使全屬政府土地,但因為要提供基建配套,一萬二千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首期發展,最快仍要二○/二一年才能落成入伙。
對於有人提出個別分布零散,位置較偏僻的棕地,可以「逐幅逐幅」地發展,陳茂波坦言:「老實說,如果這些方法真的切實可行,各部門同事應該少很多煩惱。」他指,發展該類零散土地,不單未必符合當區規劃和周邊用途,如果基建和配套不足,亦難以建立完善的社區,加上仍要通過各種評估和程序,以及提升基建,所需時間不一定縮減;但其規模效益卻比不上現正推展的各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反而令整體土地供應進度更緩慢。
他強調,大部分所謂政府空置土地,只是現有發展之間的空地或斜坡,政府沒有「魔術棒」可以變出土地,而又不帶來任何影響,更沒有「閒置」土地的本錢。他又指,所有土地供應的選項都有利弊,社會必須有所取捨,假如政府暫緩甚至擱置推展大型土地發展項目,代價將會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無以為繼,長遠發展亦會繼續受到土地短缺的掣肘。
他透露,政府將於本星期公布跨越二○三○年的長遠規劃願景與策略,就如何提升生活質素、加強經濟競爭力、增加土地發展空間等展開公眾諮詢。他又預告,由於近月外界對棕地發展存在不少疑問和誤解,有關棕地發展討論篇幅會比較長,打算留待下一篇「隨筆」再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