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7, 2024 星期五 微雨 25° 92%

增加土地 識揀梗係揀填海

2015-11-11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本欄曾討論使用1%郊野公園土地及填海的問題,想不到事隔兩年多,話題依舊,唐榮估計,好多年後還將是老樣子,海填不了、郊野公園動不了。 社會繼續討論 郊野公園建屋 團結香港基金會建議開發郊野公園及綠化地帶,昨日特首回應時指出,最近都有社會人士提出,在佔4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園當中,是否有一些生態價值、景觀價值較低的地方可以拿出來滿足香港人的住屋和用地需要。因為土地好像其他資源一樣,有些時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了郊野公園就少了發展用地,多了發展用地就會少了郊野公園,確實是有一個這樣的矛盾。 他表示,過去亦在青年的房屋論壇向青年朋友提過,如果拿一部分的郊野公園土地出來,經過開發、建屋,如果免地價,把這些本來屬於郊野公園的土地在上面興建房屋後,以一個免地價的方式,只收回開發和建屋成本,賣給社會上一些特定對象,譬如說青年人,給他們作為首次置業之用,當然這個價錢會低於市價很多,青年人對這個主張的看法是怎樣呢?特首以「有屋住」的方式嘗試吸引青年人支持,但除了郊野公園,還有更好方法嗎? 翻查資料顯示,香港陸地總面積約有1,104平方公里,郊野公園有434平方公里、海面總面積有1,651平方公里,維多利亞港大約是41平方公里。 若以填海造地 建屋數量更多 唐榮兩年多前的文章提到:香港的土地面積約為1,104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00公頃,亦即達11.04萬公頃,全港24個郊野公園及其擴建部分,合計面積有43,394公頃(維園約有17公頃,約等於2,553個維園面積),約佔全港陸地面積39%左右。 理論上,拿1%郊野公園土地,已經可以獲434公頃土地發展房屋,那是4,672萬平方呎的土地面積(1公頃=1萬平方公尺、1平方公尺=10.764平方呎),3倍地積比發展,那是1.4億平方呎可建樓面,以500平方呎一個單位計算,那將可興建28萬個住宅單位,依長策會推算,28萬單位全數興建居屋或公屋,已足可解決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需求,數字是這樣推論的。 不過,如果接受這樣的數字推論,香港海面面積,扣除維多利亞港後(港內不能再填海),約有1,609平方公里,即16.09萬公頃,較陸地面積為大,同樣拿1%,那是約1,609公頃土地,換算下來是1.7億平方呎土地,採用3倍地積比發展,可變化出5.2億平方呎可建樓面,同樣以500平方呎一個單位計算,那是104萬個住宅單位,何止10年長策、20年長遠房屋策略的需求應可完全滿足。 更能增加土地 填海行之有效 當然,開發郊野公園或填海,兩者都對涉及保育、環境問題,互相抵銷,兩種開發模式都會遇到類似的阻撓,一如上文,香港海面面積較土地面積多,數字是這樣計算,1%的郊野公園可建28萬單位、1%海面填掉可建104萬個住宅單位,香港市民會怎樣揀?使用郊野公園不會增加土地面積,只是改變土地用途,填海卻可以把香港變大,土地面積增多,亦是香港上世紀行之有效的造地方法,像新加坡、澳門更是全力填海,讓面積不斷變大。 二選一,當然愈大、愈多土儲愈好,唐榮會揀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