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 2024 星期四 微雨 24° 87%

樓市數據滯後的風險

2016-01-25    經濟日報
撰文: 唐榮 欄名: 專家樓論 最近與地產界人士談到,樓價調整持續,而且投資氣氛欠佳,樓市仍在探底,問題是,市場普遍均相信港府一時三刻不會「減辣」,但擔心到了不得不救時,是否太遲? 太遲的原因,是量度樓價指數滯後問題。 港滙新低影響 2月中CCL反映 上周五中原地產研究部公布的樓價指數指出,美國加息後第二周,CCL四大指數齊升,為20周以來首次。反映加息後短暫利好樓市,樓價下跌,吸引用家趁低入市,刺激樓價單周反彈。經濟下行壓力仍大,CCL跌勢未止,預料繼續下試120點低位。 所有樓價資訊存在一定時滯,像中原數據,其發布時已說明,上周五公布的指數,是根據2016年1月11日至1月17日簽訂正式買賣合約的中原集團成交計算。當中有近六成半的交易是在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1月3日簽臨時買賣合約,反映2015年12月17日美國加息後第二周市況。像1月20日港滙創逾8年新低,對本港樓市的影響將會在2月中旬CCL才開始反映。 2015年官方數據 下月才登場 換言之,大約有超過20天左右的時滯,而港府另一主要參考的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時滯情況更明顯,像最近一次公布的私樓樓價指數,在1月8日發布的1月補編,當中最新的數據是去年11月,而差估署亦說明:「買賣日期以簽署買賣合約的日期為準,一般是在達成臨時協議後2至3周。」亦即今年1月8日公布的,去年11月數字,大約反映10月初至11月初的真實市況。直至下月8日左右,市場才能取得官方的2015年全年數據,不過,理論上,去年12月下旬的成交情況仍未反映。 這些數字作為決策的基礎會否無法快速反映樓市的真實變化?要知道,目前資訊發達,過去投資市場、股票、金融市場的波動變化,要在樓市觀察其產生的影響,可能需以「周」計算的時間才能顯現,但今時卻極可能由睇樓量、放盤量、叫價、地產代理統計的即市二手成交個案、主要屋苑的周末周日交投,已高速反映,甚至發展商搜集的每日一手成交數字,可能都或多或少顯示市場的承接力。 另外,由於取樣及統計數據的時間距離不同,官方和代理業界得出的數字亦有差別,若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是以月份統計,由2008年6月高位126.6點,跌至12月低點104.8點,跌幅有17%,至於中原指數,由2008年6月29日的73.38點,跌至12月28日56.78點見底,跌幅則有23%,兩者量度樓價跌幅有6%差距,不可謂不大。 時滯近一季度 難作決策參考 可以想像的是,假設這個星期的二手成交價格大幅下調,大約在2月中的中原指數才能反映,差估署的數據,3月8日左右才公布今年1月的樓價指數,採用的是正式買賣合約計算,要再回溯2至3周,亦即大約代表12月初至1月初的真實市況,時滯接近一個季度,作為樓市變化決策的參考,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