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8
經濟日報
撰文: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專家論市
近日和幾位老友相聚新春飯局,聊天之餘,分享「以樓養老」的概念。
由於當中有一銀髮老友,已經退休多年,雖非大富大貴,卻一直生活無憂,經年遊山玩水,在大家力邀之下,現身說法,暢談自己理財之道。
老友的過去經歷,其實是70年代經常聽聞的典型獅子山下奮鬥故事,相信許多香港長者都耳熟能詳,在此不贅。但他最值得參考的關鍵決定,是初嘗業主的難忘滋味。
慳儉儲錢 購細單位
當年中學畢業後便進入職場,結婚之後,兩夫妻收入也不太多,依靠平日慳儉積蓄,終於儲得兩成首期購入一個細單位,稍作簡陋裝修便入住,從此將租樓的租金轉為置業供款,經過10年節約消費,終於還清按揭。
老友自白,供樓頭幾年,的確要節衣縮食,由於年年升職加薪,所以幾年之後,已經能夠一邊供樓,另一邊儲蓄資金,由於不懂其他投資工具,卻因為曾經租樓居住,所以體會到置業除了自住外,還可以用作收租用途,也不想晚年依靠子女供養,增加下一代的經濟負擔,於是趁樓市低潮時,將自置單位再行抵押,連同手上積蓄,支付兩成首期添置一個較大單位,利用收得的租金,再加上自己收入補貼供樓。
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經濟更蓬勃,加上通脹影響下,加薪更為理想,置業供款的壓力變得愈加輕鬆,他於是再添購第3個物業,但這一次置業更加沒有壓力,原因是兩個單位租金收入,足夠供樓有餘,老友對之後再投資買樓的成果,笑而不語。
於眾友美言大讚之後,銀髮老友自豪地表示,自己現在收租維生,毋須子女的經濟支援,今年稍後會參加安老按揭計劃,待百年歸老之後,打算將餘產分贈子女繼承,部分撥作社會公益,為完美的「以樓養老」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