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七月 2, 2024 星期二 微雨 30° 79% 酷熱天氣警告

港樓市歷滄桑 大跌各有前因

2014-03-04    經濟日報
欄名:網上智慧 這麼多年來,香港樓市大跌了好幾次,其實每次都有一個個別的下跌原因及模式,今天止凡想討論一下。 在19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未來問題,大家都清楚當時的談判結果如何,中國堅決要收回香港,戴卓爾夫人談判後摔了一跤,當時港人對香港的前途信心盡失,所有能賣的資產都賣掉,不再在香港投資。當時夠膽繼續發展的財團到今天都已經富甲一方,包括四大地產商也是當時上位的。後來又有1987年股災,利息又曾經上過20多厘,業主手持物業的壓力非常之大,大批業主減價求售是正常不過,樓市不跌才怪。 97年人人炒樓 借貸過度 1997年香港樓市泡沫大家都非常清楚,當時市場上的購買力早已經用盡,按揭供款比例曾經超過100%,即買入物業所需每月的按揭還款超過打工仔的收入,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銀行見大家的薪金都上升得很快,今年月薪3萬元,下年就月薪5萬元,銀行批出按揭供款3.5萬元也不會怕。當時市場都用光剩餘資金,沒有購買力也不止,還要負上很高的槓桿比例,人人的正職都是炒樓。到樓市大跌時,全城平貨都根本沒有購買力承接着,讓樓價一直跌落一個無底黑洞去,大跌由泡沫及市場沒有資金所致。 2003年,沙士來襲,民不聊生,失業率高企,經濟極差,這些情景大家還歷歷在目。當時很多業主自己的工作收入不保,無力供樓,因而斷供,銀行收樓的銀主盤甚多。工作都沒有,哪來錢供樓?賣樓套現好正常。於是賣樓人多,買樓人少,樓價只能一單成交比一單低,成交低得連清還按揭餘款都不足,「負資產」這個名字就是當時出現的。 2008年金融海潚,美國百年根基的金融公司都要破產,引爆了不少計時炸彈。當年外圍經濟非常差,大家都看不透前景,本來都沒有太大問題,因為本身香港人的底子還算厚。但最大問題是當時銀行「缺水」,因為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備受關注,亦有不少借貸變質,各家銀行為求自保,對批核新造貸款都變得極之嚴謹,寧願保留資金自保也不做生意,對信貸紀錄不太好的客戶亦作出「call loan」行動,在全城要「水」的時間下進一步「收水」。買家上會造按揭難度大增,銀行對物業的估值亦拾級而下,大家對後市人心惶惶,不少新買家因不能成功造按揭而要賠償訂金。當時樓市下跌時間及幅度都不算很大,但業主仍是有壓力去以低價賣樓的,主因是銀行造成的。 香港的樓市要出現結構性的大跌,需要考慮其供求基本。但說實一點,一直香港都是地少人多,走「高地價政策」的,供求從來都沒有平衡過,就算話八萬五政策的供應量,都對香港樓市的供求狀況改變不大。但結構性不會出現長期跌勢,不代表樓市不會出現下跌周期,要估計未來樓市大跌,必先想想原因,可以參考過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