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7
經濟日報
輪候公屋長達8年,郭女士曾一家5口擠在如「火柴盒」的床位4年之久,現以4,000元租住百呎劏房,多年來就只收到政府回應:「難找5人單位(公屋)。」
每天為省車費步行半小時送兒子上學的她擔心,研究加水費將令業主再加租,希望盡快上樓,給兒子們一個安樂窩。
步行半小時送子上學 省車費
多個民間團體對今次預算案「減甜」感失望,並指不支持長遠「派糖」,但現時政府對房屋、福利、土地運用等方面未有長遠及恒常性規劃,「派糖」是聊勝於無。
郭女士育有3子,大兒子17歲,並有一對9歲的「孖仔」,一家靠任職散工的丈夫每月約1.1萬元收入。為節省開支,她以雙腿代步,每日攜一對孖仔由太子步行至位於長沙灣的小學,每程需時30分鐘,另每晚6時後才到街市「買平菜」。
「多年未睡得好」 盼子有安樂窩
大兒子已屆17歲,快將成人,想到他幾近整個成長階段也在「蝸居」中度過,郭女士難掩作為母親的無奈與難過,「知道他有好多事情鬱在心中,但他現在不會和我說話了」,慨歎住所擠迫,大兒子每日大多與朋友流連至晚上11時後才回家。
排隊長達8年,至今仍未獲發公屋,業主又年年加租,「每次也要哀求他減。」
她稱,今年4月起要繳交新租金4,100元,4年間上漲千元。
她補充,去年透過關愛基金獲得6,000元資助,「多少都有幫補」,但指關鍵還是解決房屋問題,「已多年未試過睡得好」,最希望盡快獲發公屋,還兒子們一個快樂的安樂窩。
團體促檢綜援制度 設保障線
同根社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8個民間團體,對「減甜」感失望,認為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是「一片空白」,尤其當中缺乏關注基層勞工的措施。
團體建議政府盡快全面檢討綜援制度,設立「基層生活保障線」及訂立「多重安全網」,並推出支援「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如「墟市」、「合作社」的政策,創造基層就業機會。
撰文:伍嘉雯、謝楚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