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9
明報
【明報專訊】政府在《施政報告》重提借助私營機構力量,協助政府加快資助房屋的供應,曾參與多項公營房屋設計的資深建築師劉鏡釗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贊成政府重研引入私營力量,認為私人參建會較混合發展理想,因為發展商可較容易控制成本。由於未來公營房屋趨勢以小單位為主,設計時要較以往更注重公共休憩空間及社區配套,讓住戶愜意使用。
建屋更快 成本易控制
入行36年、現為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副董事總經理的劉鏡釗,曾參與多項公營房屋項目的建築設計工作,包括1980年代的私人參建居屋項目鰂魚涌康山花園,以及房協的駿發花園等。
劉鏡釗說,引入私營機構力量協助興建公營房屋,肯定會加快建屋速度,他亦有興趣參與。他說,若以一幢樓高30層的大廈計算,撇除地盤平整時間,發展商興建上蓋工程一般需時1年半至兩年半,相比房委會快,但政府需提供誘因吸引發展商參與,如在目前面對高昂建築成本下,是否可在地價上作補貼,以令發展商有一定利潤。
舉康山例 指質素近康怡
他以當年設計康山花園的經驗舉例,指當年是先設計毗鄰的私樓項目康怡花園,先建康怡,再建位於地鐵站上蓋的康山花園,但當年無論外形、建築用料及設計,均與康怡花園相若,並無因為是居屋項目而降低質素,只是因成本考慮,大部分單位不設窗台,但對於當年居屋項目來說已屬較突破設計。
劉鏡釗認為,若政府沿用過往的私人參建(PSPS)計劃,相對會較混合發展更能吸引發展商參與,亦不擔心造成質量問題,「用家都會追求較好的質素,市場會自行調節,發展商亦不可能做一些較差的建築工程」。
小單位成趨勢 應更重休憩配套
因應本港平均住戶人數愈趨下降,政府表明未來公營房屋項目會興建中小型單位為主。劉鏡釗認為,未來居屋或私人參建項目需要在公共休憩空間上設計得更好,並提供足夠社區配套,亦要提供更多綠化空間等,避免讓住戶有入住板間房的感覺。他以近期房協的長沙灣「喜雅」項目為例,認為私人參建項目亦可做到相若質素,提供會所、綠化空間及長者護理中心等配套設施。
不過,劉鏡釗承認,以現時建築費高企下,發展商亦要想方法壓縮私人參建居屋項目的成本,如盡量採用預製組件興建單位,單位設計及外形亦會更簡樸,以基本需要為主;政府亦需妥善處理勞工短缺問題,避免因工人不足而進一步增加建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