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8
經濟日報
欄名:網上智慧
政府去年針對市民住屋問題,推出「白居二」政策,即白表(非公屋人士)可免補地價買二手居屋,幫助收入不高的夾心階層市民可以早日上樓。
政策每年限量5,000個名額,以抽籤形式選出準業主,今年首批2,500名中籤者中,已經有約三分之一放棄機會。
記得去年看新聞時,「白居二」中籤幸運兒正式入市,出現恐慌性搶樓潮,刺激居屋新高破頂成交湧現,埋下爆煲伏線。今年樓價已由高位下跌半成至一成,「炒過龍」的居屋跌勢更急。當時約800名摸頂入市的「白居二」買家中,部分因承造9成按揭,已淪為負資產。
當時「白居二」政策的合資格市民都帶着中六合彩的心態,政府看到反應還以為政策取得成功。到今年反應已經冷淡了,可能是市民對未來樓價的預期改變了。另一個問題是政府一手推市民進火坑,讓財力不足的市民背一身樓債及嘗嘗負資產的滋味。
需求增 供應卻不變
政府見一處地方有問題,就針對該問題推出政策,這只是一層問題的考慮方法。可是,市場運轉乃千變萬化,金錢流動亦不會是靜態的,近年政府總是過分高估自己控制市場的能力。去年政府推出「白居二」時,我跟同事討論已經覺得這是不行的,很簡單,這會影響居屋市場的供求,政府政策上人為地增加了未補地價二手居屋的需求量,但在供應量方面就沒有任何動作,這只會造就居屋業主加價誘因。
政府每年抽出若干數量的幸運兒,這批幸運兒突然能以免補地價的價錢去買居屋,變相受了政府的資助。但續後市場的供求平衡就因此被改變了,即政府直接資助準買家的金錢會間接落到賣家手中,最終受惠的還是原先擁有資產的人,這是資本市場的遊戲。
可能還有人不太明白,為何政府容許這批人免補地價買樓,但金錢又會落到賣家手中呢?讓我再說得清楚一點,例如未補地價市價230萬元的二手居屋,要補地價的話買家都要付300萬元,即230萬元給賣家而70萬元給政府,今天政府話「白居二」買家可以用230萬元去買,買入這仍然是未補地價的二手居屋,「白居二」買家就變相省了70萬元而能安居了。問題是這個政策推出後,在供求失衡之下,這間免地價的二手居屋還是230萬元嗎?可能當時還有人不相信,現在看清楚就知道了,今天大約由230萬元升回300萬元(還是未補地價)。即今天若果能以300萬元入市,為何當年沒有政府資助時不買呢?當年300萬元還已經計及補地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