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3, 2024 星期一 大雨 24° 92% 雷暴警告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洪水橋純商業規劃欠發展誘因 後疫情需與時並進 業界倡增住宅比例

踏入後疫情時代,工作及生活模式出現轉變,趨向在家工作或混合工作模式,目前本港商廈空置率高企之際,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用地首階段原址換地申請已於上月底截止,涉約1180萬方呎商業樓面,有本港主要發展商直言換地規模大,純商業發展規劃並不合時宜,更欠缺發展誘因,建議政府將40%樓面改劃為住宅地,估計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供應,以打造中央活力區,迎合目前社會發展趨勢。 近年政府加快發展北都,其中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用地、首階段原址換地申請已於上月底截止。有不願透露身份的本港主要發展商向本報透露,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大城市寫字樓空置率居高不下,本港首季寫字樓空置率達17%,坦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在單一商業規劃下未能與時並進,認為純商業發展規劃並不合時宜,商業用地供應過多而缺少住宅用地,使洪水橋市中心在夜晚和周末缺乏活力,認為政府需要避免寫字樓供過於求情況。 先行先試打造中央活力區 該發展商建議當局可採用「先行先試」模式,在洪水橋市中心物色個別地塊,試行中央活力區(CSD)規劃發展概念,採用「混合發展」模式,在原本高達968.76萬方呎純商業樓面規劃中,將其中40%樓面改為住宅或混合用途,估計可提供8000至10000伙住宅供應,並加入文化、創意及社區等元素,令土地用途可以有更大彈性,協助打造充滿活力城市中心。 換地規模太大 業界或棄發展 本港亦有不少例子參考,如市建局觀塘市中心第四、五期發展區重建項目在純商業發展下於去年2月流標後,該局亦修改項目發展,採用「垂直城市」概念,由純商業改為混合用途發展,在發展中預留足夠的彈性,加入不超過118.51萬方呎住宅樓面,佔總樓面約4成,並允許住宅與非住宅發展在水平上和垂直上互相兼容。 該名發展商直言換地規模太大,令人質疑市場能否承接如此龐大純商業樓面,加上補地價金額動輒涉及數百億元,還未計發展成本,在現時市況不景下,發展商會對大型項目更審慎,若規劃不作改變,要於明年3月底前完成換地安排極具挑戰,在現階段初步不排除傾向放棄發展。若由政府收回,則將加重庫房財政壓力。 估計可提供約1萬伙住宅 上述地區換地申請已於上月底截止申請,接納補地價期限為明年3月31日,發展商認為申請及磋商時間太短,僅一年便要完成補地價,是不現實安排,即使要「提速」亦不可能不顧及實際需要。建議政府考慮分階段提交第二期發展範圍用地,換地申請及分階段補地價,或者先集中發展已有基建支持土地,並延長完成換地基本條款期限。 發展商強調,該區基建未能配合土地發展時間表,項目發展期一般需時5至6年,若在明年落實補地價,項目可在2030年至2031年落成,但按政府預計,當區主要基建設施需待2034年才完成,換言之,基建與土地發展時間未能同步。 本報地產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