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9
經濟日報
撰文:廖偉強 利嘉閣總裁
欄名:大行觀點
香港乃自由經濟市場,具備多項優勢,可惜的是,近年政府所針對樓市的措施,卻有違自由經濟市場之嫌,也有礙樓市的長遠健康發展。
樓市有其自然循環周期,理應讓其自由運作,政府根本毋須過度管制。近年無論是政府所公布的施政報告,又或財政預算案,都總會特別針對樓市一項,務求隆重其事,令市民感受到政府對樓市的高度關注。
政府打壓樓市 紓怨氣
除此之外,只要市場每有動靜,成交量稍為上升,又或個別屋苑成交價創新高,政府官員都會在短時間內作出反應,包括公開呼籲市民小心市場泡沫,甚或推出措施進一步打壓樓市,務求減少市民對政府的怨念。
然而,措施的力度要做到取之中庸,絕對是一門極高的學問。事實上,自從政府針對樓市推出各種措施,二手成交經已變得一潭死水,成交量較過去旺市時大幅下跌,買賣膠着。正如過往政府所推出的「3D辣招」,當中的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簡稱SSD)能擊退炒家,將市場上的所有炒賣活動完全絕迹;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簡稱BSD)則減少了外地買家;雙倍印花稅(Double Stamp Duty,簡稱DSD)叫有多餘資金的投資者入市更為謹慎。市場成交量被凍結,更因上述的種種限制而令流轉量降低,盤源缺乏,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樓價仍然持續上升。有見及此,政府的3D措施是否能對症下藥,有效幫助市民上車,依然備受爭議。
收緊按揭 阻市民上車
早前政府再推出加辣措施,二手成交量隨即應聲倒地,按月跌幅近5成,至於樓價呢?仍然呈向上趨勢,這無疑令不少關注樓市的人再感失望。筆者認為,這次所推出的新辣招可算是明顯的本末倒置,有違原意。須知道,市民一直所擔憂的是因樓價急升而令他們上車無期,因此,政府須施以協助的自然是首次置業的人士。
樓市冰封 誰人受惠?
而早前調低可做按揭成數的新辣招則適得其反,受措施影響的市民無疑是細價樓的買家,銀行限制按揭只會令實力不足的上車人士更難置業,縱使他們願意減低開支、節衣縮食,亦難過銀行這一關,最終又是失望而回,難圓置業夢,怨氣也就隨之更大。
現時的市場缺乏炒家,長遠投資者的活躍度正在下滑,就連上車的市民都備受阻撓,根本難以正常進行樓市的循環周期。倘若首次置業人士上車無望、換樓客困難重重、投資者被拒諸門外、在市場生存的代理難保生計。那麼,究竟有誰能在政府抑壓樓市的措施下得益呢?措施之意義到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