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6
經濟日報
港府有意發展地下空間,借鏡海外加拿大、日本及台北例子,地下城可以吸納餐飲及生活百貨等經營成本較高、付租能力稍遜的商戶進駐。
美聯(工商舖)舖位部董事盧展豪指,發展地下空間在外國相當普遍,並已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如加拿大多倫多「Path」、日本大阪地下商店街及台灣台北地下街等,共通點是在已發展國家的市中心開發,料在香港的可行性相當大。
多倫多大阪台北 百貨為主
據該行統計,多倫多、大阪及台北地下城合共提供1,732間商舖,並以多倫多「Path」規模最大,提供多達1,377間商舖。若果以商舖類型分類,3個城市的地下城均以生活百貨類為主,比例達33.4%至59%,而多倫多及台北的地下城亦分別有38%及21%的商舖屬餐飲商舖。
盧展豪認為,因為建造地下商城可提供大型樓面面積,吸納一些未能符合進駐商場的商戶,並相信地下商城加強區與區之間的連接,冀可產生協同效應,不同消費能力的客戶群被吸引到相關區域,直接令區內的人流增加,令區內重新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