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經濟日報
資金壓力席捲內房,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過去在市場估價較高的商業資產,在房企爭相套現的情況下,角色從當年寵兒淪為如今的棄子。
第一財經引述克而瑞數據指,近來房企出售商業資產情況明顯增多,從港資開發商到出險房企都不約而同展開拋售。上月國內32個城市的大宗商業項目掛牌總價值約1.9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掛牌數量和價值分別按月升28%和25%,如陸家嘴、寶龍地產、金朝陽集團等都相繼出售商業資產。
其中,陸家嘴年內以18.74億元轉讓東方廣場一期項目房地產及地下產權車位、27.66億元出售上海晶耀前灘部分寫字樓等。
滬首3季成交 不足去年同期6成
不過,商業資產要套現並非易事,以上海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大宗市場成交冷淡,累計成交規模僅376億元,不足去年同期6成,7月僅有2.6億元創近年最低。
在拍賣網站上,大宗商業項目流標現象更是屢見不鮮,近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全國第一高樓」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的二次流標。
「現在各類資產持有者,包括開發商、投資機構等,或多或少都在加速拋售持有型物業。」第一太平戴維斯華北區市場研究部負責人李想指,疫情3年全球經濟包括國內都受到干擾,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也受到打擊。無論投資機構還是開發商都想出售經營性物業,包括寫字樓、購物中心等。
中指研究院研究副總監徐躍進指,當前商業地產行業的內部環境正在改變,商業地產市場供過於求形勢較為嚴峻,存量時代的「零和博弈」恐將來臨,只有優質企業的優質項目才能獲得持續健康發展,這也促使企業必須不斷提升經營水平和項目運營水平,在鞏固基本盤的同時實現高質量增長。
作者:陳建錫
責任編輯:黃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