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5
經濟日報
昨日提到新加坡處理房屋問題的政績,回看香港:2012年,梁振英當選並登上特首寶座,唐榮嘗試形容當時「部分」市民的心理,梁是地產界科班出身,熟悉地產問題,從政綱可見,涉及土地房屋的內容頗多,讓市民相信,梁有能力解決當時已經爆發的房屋問題。
當然,任期經過一半,房屋問題相較當時,是進一步惡化還是稍有好轉?人言人殊,看是從有樓或無樓人士的角度來看,不過,今天即使有樓階層亦會慨歎,無力換樓改善環境。
買台北房子 要「絕食」15年
話題先轉一轉,早前網上看到,台灣《天下雜誌》進行了民調,有八成民眾歎打房無效,而且相信房價是2016總統大選選票的關鍵因素。台灣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張金鶚表示,房價所得比(樓價是年薪的多少倍數)在3到5倍屬於合理範圍,台灣卻有8成的縣市高於6倍,前兩名的雙北市甚至超出合理範圍的兩倍以上,代表人民要擁有台北市的房子,至少需要絕食15年才能買得起。而進一步針對房價過高的問題,民眾認為執政黨最需負責。
另一位教授說得更激烈,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副教授花敬群指出,若國民的薪資上漲一倍,房價所得比就能下降到目前的一半。因此,中央與地方要聯手穩定房價,企業並帶頭漲薪,才能給真正需要買房的年輕人,可以期待的未來,住宅不是商品,而是人權。
梁房屋政策 似轉向公營房屋
海峽另一邊的學者用詞果然不一樣,「絕食」15年,所以唐榮過去用「痛苦指數」形容多少年薪金抵銷樓價,不算譁眾取寵了;又或者要求企業全面加薪、住宅是人權不是商品……
回到香港,可以這樣說,梁振英上半任期主力工作在私人樓市場,扭盡六壬以達到私人樓土地供應目標達到每年約1.9萬伙的水平,2014/15財政年度或有機會達到,從1月的施政報告可見,房屋政策似乎轉向公營房屋的工作,綠表置居、貴價居屋紛紛出爐,客觀上如前文所述,私樓已追近供應目標,長期工作當然是開發土地,而開發土地即包括公私營樓、工商、公共等各項建設。而公屋輪候冊屢創新高、居屋認講新紀錄,都是客觀上使梁振英的工作重點轉移。既有客觀,當然也有主觀。
爭取基層市民支持 有利施政
主觀就是爭取連任還是離不開房策。政圈有此說法,2017年如果沒有普選,梁振英連任的機會極高,如果有普選,梁振英亦可能參與競逐,唐榮過去曾經撰文指,梁振英要爭取最大多數市民支持,做好公營房屋政策至關重要,爭取基層市民的支持亦有利於各項施政,而距離特首選舉啟動約兩年甚至更早、新政府換屆不足兩年半,開始爭取更多民意支持可以說正是時候,而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房策「碰巧」有轉向公營房屋的趨勢。
不論是有普選還是沒有普選,不論未來兩年樓市會否轉向回落,房屋政策亦是任何一位特首候選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經過這幾年的歷練,社會各界仍將圍繞相同的問題詢問普選或非普選特首候選人:如何有效治房?